正文

作家茅盾加入了“小组”(1)

红色的起点 作者:叶永烈


那时节,常常出入于老渔阳里2号的,还有一位文弱书生,名唤沈德鸿,字雁冰。后来他写小说,署笔名“茅盾”,逐渐以茅盾知名,而本名沈德鸿却鲜为人晓(尽管他在1920年使用的是原名,但为了照顾读者习惯,此处仍用茅盾)。

这位以写《林家铺子》《子夜》《春蚕》而闻名的作家在解放后当过15年的文化部部长,是人所共知的著名人士。1981年3月27日,茅盾以85岁高龄去世。

在茅盾病殁之后,中国共产党中央根据他生前的请求和一生的表现,决定恢复他的中国共产党党籍。这“恢复”两字,表明他原本是中国共产党党员。恢复他的党籍之后,党龄从何时算起呢?中国共产党中央的决定中写明:“从1921年算起”!

茅盾,跟那位进出老渔阳里2号的王小姐,说起来还有点沾亲带故。如同他在《我的学生时代》一文中所回忆的:

父亲把我送到一个亲戚办的私塾中去继续念书,这亲戚就是我曾祖母的侄儿王彦臣。王彦臣教书的特点是坐得住,能一天到晚盯住学生,不像其他私塾先生那样上午应个景儿,下午自去访友、饮茶、打牌去了,所以他的“名声”不错,学生最多时达到四五十个。王彦臣教的当然是老一套,虽然我父亲叮嘱他教我新学,但他不会教。我的同学一般都比我大,有大六七岁的,只有王彦臣的一个女儿(即我的表姑母)和我年龄差不多。这个表姑母叫王会悟,后来就是李达(号鹤鸣)的夫人。[31]

[31] 茅盾:《我的学生时代》,《东方》1981年第1期。

茅盾,王会悟的同乡——浙江省桐乡县人。茅盾从小便与王会悟认识,同在乌镇长大。乌镇是一个拥有十万人口的城镇,一条河沿镇穿过,一艘艘乌篷船往来河上,一派江南水乡风光,令人记起茅盾笔下的《春蚕》《林家铺子》。

1913年,17岁的茅盾考取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教他国文的,便是那位沈尹默,教文字学的则是沈尹默之弟沈坚士。茅盾曾回忆说:“沈尹默教国文,没有讲义。他说,他只指示研究学术的门径,如何博览,在我们自己。”

在北京大学预科念了三年,茅盾经亲戚介绍,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他的英文不错,所以在该所英文部工作,后来调到国文部。这时候的他,在中国文坛上还默默无闻。

他开始给张东荪主编的《时事新报》投稿。最初,他信仰无政府主义,觉得这个主义“很痛快”,“主张取消一切”。慢慢的,他读了一些英文版的马克思主义的书,转向了马克思主义。

陈独秀来到上海住进老渔阳里时并不认识茅盾,听张东荪说起茅盾能译英文稿,便约他见面。

“哦,原来你也是北大的!”陈独秀听茅盾说起了北京大学,说起了沈尹默老师,一见如故。只是陈独秀那很重的安徽土话,使茅盾听起来很吃力。

陈独秀拿出一沓英文的《国际通讯》(《国际通讯》是共产国际的刊物,每周三期,用英、法、德、俄四种文字出版)交给茅盾,说道:“你把里面关于苏俄的介绍翻译出来,供《新青年》刊登。”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