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会加大解读的深度,解读会加强朗读的能力
品尝语言的味道不能只看字面,而是要用整个身体感受,这才是经典名作的阅读方法。学习的根本要素就是模仿。日语里“学”这个词的词源是“まねぶ”,也就是所谓的模仿。无论是理解作者还是作品中的人物,用身体去尽力模仿他们才能学得神似。释义及心理分析的能力固然重要,但我认为,认真模仿式的朗读,才是真正的起点和终点。
其实,释义与朗读二者并不相悖,彼此之间不无联系。有了深刻的释义,朗读自然会随之变化。比如由日本著名朗诵艺术家幸田弘子朗读的女作家樋口一叶的名作《青梅竹马》,貌似不经意的发音显露出她对作品的深刻理解。此外,在很多情况下,通过朗读还会在释义方面有新的发现。朗读的时候,往往会发现默读时看漏了的那些问题。
文章里究竟哪个地方需要提高声调,哪个地方需要降低声调,对抑扬顿挫的判断直接反映出朗读者对作品的理解程度。有时候还需要对连续句子的朗读方式做出判断,到底应该整体控制低调呢,还是为了凸显激情而保持高调?
对选择朗读时的声调,我自己就深有体会。记得中学三年级的时候,语文老师点名让我朗读著名小说家吉行淳之介的作品《童谣》。我这个人平时随便惯了,声音又高、说话又快,还总沉不住气。那天也不知怎么的,身体自然而然地调整出一种比较含蓄的低声调。我平时那么疯,可那天的朗读却显得格外沉着有致。结果得到了白石老师的表扬:“这是三年来朗读得最好的一次!没想到滴士同学的朗诵这么沉得住气。真让人吃惊!”
叫我“滴士”,是因为以前语文考试的时候,我把“的士”写成了“滴士”,不但答案被打了叉,这个词还成了语文老师叫我的绰号。回想起来,当时对我这个嘻嘻哈哈的调皮学生来说,那次朗读就像跟不认识的另一个自己相遇。
不光是音调的选择,还有语句间的停顿、力度的强弱、语速的缓急等,各种各样的因素相互作用,一同酿成朗读的滋味。我们要用身体去感知语言,在声音环绕的过程中深刻体会语言的奥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