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从倚重元老到闲置元老(4)

天下得失 作者:汪朝光 王奇生 金以林


孙中山改组国民党时,倚赖的主要不是元老派,而是党内的少壮派和中共“新青年”。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上曾公开批评党内“老同志”太过稳健。 对国民党元老们来说,眼见这些后进少年轻而易举跃居党内高位,难免心有不服。国民党内最早反对国共合作的,主要是一批“老同志”。按照国民党改组后的新党章规定,党的最高权力机关是中央执行委员会。而孙中山于1924年7月设立中央政治委员会,似有意削减中执会内一批保守的“老同志”的掣肘。中政会在国民党党章中缺乏法理依据。孙中山在世时,党内虽有人对中政会的设立有所质疑,但因是孙中山主持,质疑者不敢公开反对。孙中山逝世后,中政会实际成为党的最高权力中心。随着中政会集权的强化,中执会的权力大受侵蚀。一批受到冷落的“老同志”尤其心怀不满。反对中政会的声音亦随之而起。 1925年7月广州国民政府成立后,一批元老被投置闲散。陈公博即认为,西山会议的原因之一,是国民政府成立后的失意分子的反攻。 他们将自己的“失意”归罪于汪精卫及其幕后操手鲍罗廷。

由于西山派以“分共”相号召,以往学术界对西山派的认知,多专注其反共的面相,有意无意忽略了国民党内权力斗争的一面。其实西山派“老同志”主要为了自己失落的权力和利益。对胡汉民的遭遇,更多的是“同病相怜”而已。

值得注意的是,西山派并未因蒋介石站在汪精卫一边而怀恨蒋介石。相反,他们有意拉拢蒋介石,而且有意离间汪蒋。

1926年1月召开的国民党“二大”上,蒋介石首次当选为中委,随后又相继兼任中央常务委员会委员、政治委员会委员、军事委员会委员和国民革命军总监。

蒋介石生性多疑,“二大”后,骤登高位,难免自我危惧。1926年3月20日,蒋以其校长座舰“中山舰”出现“异动”迹象,疑心有一个汪精卫、苏俄顾问季山嘉与中共联手的倒蒋阴谋,于是宣布紧急戒严,是为有名的“中山舰事件”。据杨天石先生考证,事件的发生,正是西山会议派从中挑拨离间的结果。 1930年,邹鲁曾告诉陈公博,当时西山派的“老同志”们一心想拆散广州的局面,离间汪蒋关系,并使蒋和共产党分家,于是捏造一个汪、共、俄联手驱蒋计划。蒋信以为真,从而引发3月20日“应变”之举。 对蒋介石而言,中山舰事件并非一次有计划、有预谋的政变,只能说是一次紧急“应变”处置,带有相当的偶然性。

事件发生后,汪精卫一度准备反击,但因得不到苏联顾问的支持,竟负气出走海外。蒋介石得以轻而易举地掌控广州大局。4月16日,蒋介石接替汪精卫担任军事委员会主席。6月5日,蒋介石就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7月6日,蒋介石被推举为国民党中常会主席。

西山派的挑拨,汪精卫的出走,无形中“成全”了蒋介石。这样的结局,也出乎西山派“老同志”们的预料。

西山派虽是中山舰事件的最初挑起者,却没有从中获得任何好处。事件发生后,西山派在上海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另立中央。与会代表最初对蒋介石驱逐汪精卫狂喜不已,认为蒋与他们志同道合。谢持提议致电蒋介石予以训勉,沈定一提议将全会移往广州续开,邹鲁更建议在致蒋介石电文中,要求蒋氏及国民政府一律听从上海“中央”的命令。经过数日的讨论,大会最后决定:一、以大会及个人名义分别致电蒋介石予以训勉;二、将全会移往广州继续举行;三、推派代表赴粤商洽。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