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南土的温情与生命的积淀(9)

陈寅恪的最后20年 作者:陆键东


1952年11月的某日,在医学院教授陈国祯的夫人关颂珊的带领下,黄萱怀着不安的心情踏入东南区十号去见陈寅恪。关夫人一向与黄萱相熟,当她知道陈寅恪欲找一助教时,没多想便推荐了黄萱。

一“见”之下,陈寅恪马上要求黄萱到他身边工作。这位在陈寅恪身边工作时间最长的女性,陈寅恪从未能一睹她的真容,但在这个秋日的上午,陈寅恪没有犹豫就断定她是自己最合适的合作人眩

这是一种具有某类历史意味的气质相吸引。1970年3月,“造反派”依然不放过已成灰烬的陈寅恪,再次逼令孤苦无助的黄萱重新交代与陈寅恪的关系:怎样与陈“臭味相投”,怎样与陈用“资产阶级的那套假平等和旧礼法来相互迎合”。无知与粗鲁的“造反派”,倒也触及到了陈、黄两人关系的实质。

黄萱,福建南安县人,1910年生。其父黄奕住,是二十世纪初印度尼西亚赫赫有名的华侨富商。黄奕住一生的奋斗史,是海外华人艰苦拼搏发家致富的缩影。黄奕住十八岁从福建孤身走南洋再转至中爪哇,用了三十年时间成为三宝垄市的华人巨富,名字载入当时的《世界商业名人录》。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荷印殖民政府用减免税率相诱,欲使黄奕住入荷兰籍,具有强烈爱国意识的黄奕住宁愿放弃在印尼已打下的大好基础,在1919年他五十一岁这一年,结束了在印尼的大部分生意,将价值约三四千万银元的资金汇回国内,他自己也返回厦门鼓浪屿定居。其时黄萱九岁。

回闽后的黄奕住不失其大亨本色,继续在银行、铁路及厦门市政建设、房地建筑等方面投资,一跃而成为厦门首富,鼓浪屿几为黄氏家族的天下。黄萱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过着富裕的生活。从懂事起,她便先后在鼓浪屿小学、厦门女子师范学校读书。年未满十八,传统意识很浓的黄奕住便不再让女儿出外抛头露面,用了旧式家庭在家中延师设帐的办法,继续让女儿受教育。其时,黄奕住可以捐赠十数万元给厦门大学等学校,却坚决反对女儿渡海念书。在鼓浪屿这边的别墅,黄萱犹能隐约望见对岸那边丛林中井然的厦大校舍,但只能徒呼奈何。这件事,成为黄萱一生的遗憾。

鼎盛时,黄奕住曾一下子聘了四个老师辅导心爱的女儿。四个老师分别教授国文、英文、音乐等。令黄萱改变下半生命运的是这个时期进修的国文。这年是1928年,黄萱十八岁。教授国文的先生名叫鄢耀枢,号铁香,一个在当年略有名气的晚清举人。鄢举人最大的功劳是令深闺少女从此对线装书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并将此爱好保持了一生。

同在1928年,陈寅恪时年三十八岁,担任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导师,声名日拢

鼓浪屿是个好地方。枕着涛声,和着终日萦绕不断的音乐声,黄萱在家中习国文,一修五年。这是很重要的五年,不然,终此一生,黄萱只是一个贤良淑德的旧式家庭妇女,陈寅恪在晚年也无从寻找如此有忍耐性的合作者。

二十五岁那年,黄萱与北平协和医学院博士周寿恺结婚。婚后的黄萱走着传统女性的人生道路,在家相夫教子。不久,抗战爆发,黄萱随丈夫辗转于贵阳、四川等地,流离八年。以至后来在工作之余黄萱与陈寅恪谈起抗战时在四川等地的人生之苦,两人深有同感,唏嘘不已。

1945年5月,黄奕住病逝。他不仅给最疼爱的女儿留下了一笔遗产,还以其民族气节给了黄萱很深的影响。抗战时黄奕住坚决不与日本人合作,曾避居上海等地。

1949年,时任上海国防医学院少将教务长的周寿恺,随该院迁往台湾。这是一次重大的抉择。已到了台湾的周寿恺,显然觉得这个海岛不是自己理想的归宿,遂从台湾跑回厦门,从此割断了与那边的联系。就为此,周寿恺在“文革”时惨遭迫害,最后活活被折磨致死。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