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今生所剩无几日(3)

陈寅恪的最后20年 作者:陆键东


在陈寅恪的生前与身后,许多人都不理解陈寅恪为何如此倾情于明末清初这段他第一次涉足的历史。从“金明馆”的含义,可知柳如是已承载了陈寅恪晚年无比感伤的历史情感与生命品味。陈寅恪钟爱这个性格奇异、人格闪耀着光芒的历史人物。在长达八十万言的《柳如是别传》中,陈寅恪多次以甚为赞许的笔调反复解释或提到柳如是的这首“金明池”。陈寅恪曾断言:“河东君学问嬗变,身世变迁之痕迹,即可于金明词一阕,约略窥见。”借用陈寅恪的话,“金明池”亦可窥见陈寅惆孤怀遗恨”之情感。兹将该词引录如下:

有恨寒潮,无情残照,正是萧萧南浦。更吹起,霜条孤影,还记得,旧时飞絮。况晚来,烟浪迷离,见行客,特地瘦腰如舞。总一种凄凉,十分憔悴,尚有《燕台》佳句。

春日酿成秋日雨,念畴昔风流,暗伤如许。纵饶有,绕堤画舸,冷落尽,水云犹故。忆从前,一点东风,几隔着重帘,眉儿愁苦。待约个梅魂,黄昏月淡,与伊深怜低语。

此词陈寅恪最为赞赏的是“春日酿成秋日雨,念畴昔风流,暗伤如许”诸句。这几句实为柳如是自伤美人迟暮,韶华已逝,回首来路有无限沧桑意的悲吟。陈寅恪这样笺释:“(柳如是)昔年与几社胜流交好之时,陈宋李诸人为己身所作春闺风雨之艳词,遂成今日飘零秋柳之预兆。故‘暗伤如许’也。必作如是解释,然后语意方有着落,不致空泛。且‘念畴昔风流’,与上阕末句‘尚有燕台佳句’之语,前后思想通贯。‘酿成’者,事理所必致之意。实悲剧中主人翁结局之原则。”以此观照陈寅恪,晚年后他一直无法排遣心头缠绕不散的“昔年……之时,遂成今日……之预兆”的宿命之叹,则柳如是的“春日酿成秋日雨”,当与陈寅惆蚤为今日谶”的寄身世之感有异曲同工之妙。处处不经意地流露浓烈的伤身世之情,陈寅恪在《柳如是别传》中寄寓着一个感奋莫名、忍痛不已的内心世界。后来中山大学还知道,陈寅恪除了将自己的居所称为“金明馆”外,还以“寒柳堂”名之。“咏寒柳”,是柳如是这首“金明池”的题旨,“寒柳”亦代指柳如是。陈寅恪生前编定的论文集中,便有一专集名为《寒柳堂集》。情深如许,留下了刀刻一般的情感烙樱

这种回顾,也因陈寅恪对旧著严谨的增删改订,体现了陈寅恪至死不变的“独立自由”的学术精神。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周一良晚年曾撰文回忆,陈寅恪在三十年代所撰《魏书司马睿传江东民族条释证及推论》一文中,曾富有感情地回忆起与周一良进行学术探讨的情景。三十年后陈寅恪将该文收入《金明馆丛稿初编》后,将这一段回忆删去。周一良自忖是陈寅惆目我为‘曲学阿世’,未免遗憾,因而不愿存此痕迹”。在1949年之后,周无疑是属于真诚地改造“旧我”世界观那一类知识分子,并随数十年的政治风云浮沉起伏。暮年自感“垂垂老矣,脑力体力都已远远不逮”的周一良,醒悟出三十年前陈寅恪的苦心,“定稿在江东民族释证文中删去此节,我认为不只是对我个人的表态,而是更有深意存焉”。1953年,陈寅恪已有“所有周一良也好,王永兴也好,从我之说即是我的学生,否则即不是”的说法。所谓“有深意存焉”,便是陈寅恪一向所坚持的“气节与精神”。距1963年十数年后,这位陈寅恪很有才华和学术成就的弟子,因有一段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调入“两校大批判组(笔名‘梁效’)”工作的经历,曾受到很严厉的政治审查。其时陈寅恪谢世已十年。品味这些也许只能称为“闲话”的人生细节,蓦然回首陈寅恽周一良等形形色色的学人所走过的不同道路,总使人怆然生百感滋味!

老了的陈寅恪,其深邃的思想和充满智慧的历史目光仍闪现着异彩。在这个意义上说,思想与智慧,永远不会老。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