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的经过是这样:1953年10月间,当时的中宣部副部长兼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陈伯达,在(北京)文津街科学院召开会议,讨论科学院增设两个历史研究所,出版历史刊物和其他与加强历史研究有关的事项。参加会议的有吴玉章、范文澜、翦伯赞、侯外庐、杜国庠、尹达、刘大年和黎澍。郭沫若没有参加会议。陈伯达讲话说,最近中央成立了两个委员会,一个是历史问题研究委员会,由他负责;一个是语言问题研究委员会,由胡乔木同志负责。历史研究委员会的工作,就从增设历史研究所、办刊物、出一批资料书做起。资料书里面,可以先标点重印《纲鉴易知录》。这书分量比较小,通俗易懂,读者便于从那上面得到历史知识。对于办刊物,经过讨论,决定出版《历史研究》杂志,组织一个编委会,由郭沫若做召集人,具体工作指定我和尹达负责。陈伯达这时对我和尹达说:办刊物必须“百家争鸣”。以前有军阀、财阀、学阀,你们办刊物不要当“杂志阀”。什么叫“杂志阀”?就是只发表与自己观点相同的文章,不发表观点不同的文章。那不好。要“百家争鸣”,这是一个方针问题,刊物要照这个方针去办。但有两点,陈伯达没有明白地讲:一、这次开的会是否就是历史研究委员会的集会?二、“百家争鸣”方针是党中央的意见,还是他个人的意见?会上谁也没有对这两点提出询问。《历史研究》发刊词是郭老(郭沫若)亲自写的。我和尹达在郭老家里就写些什么内容作过讨论,没有提出陈伯达的讲话,发刊词里自然也没有“百家争鸣”的话。知道这个方针是毛泽东同志为创办《历史研究》提出的,我记得那是在两年多以后的1956年1月中央召开的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康生在怀仁堂举行的大会上发言,回顾那几年的思想理论工作。其中举的一个事实,是说陈伯达提出了“百家争鸣”问题。坐在附近的陈伯达很快递上一个条子,康生照念了。内容是:“百家争鸣”不是我提出的,是中国科学院办历史刊物,我向毛主席请示时,毛主席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