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生怎么会说“百家争鸣”是陈伯达提出的,而陈伯达又为什么当场予以否定?
“双百方针”是毛泽东亲自制定的,是毛泽东确定为方针的,这是毫无疑义的历史事实。至于谁先提了一下,原本并不十分重要。只是因为康生说了那么一段话,陈伯达递条子表示否认,这件事许多在场的人都还记得,在追溯“双百方针”的历史时,有人进行查证。
经过查阅档案,查到了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讲话的记录,其中有这么一段:
陈伯达同志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看这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是群众中间提出来的。不晓得是谁提出来了(座中有人说:是周扬提出来的)。人们要我写字,我就写了两句话:“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百家争鸣”,这是两千多年以前的事实,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讲学术,这种学术也可以,那种学术也可以。不要拿一种学术压倒一切,你如果是真理,你的人势必就会越多。
另外,也就在1956年4月28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在毛泽东讲上述一段话之前,是陈伯达讲话。陈伯达在讲话中说:
在我们中国容许很多的学派,大家争论,不要马上统一于一尊。我觉得在文化科学问题上,恐怕基本上要提出这样两个口号去贯彻,就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一个在艺术上,一个在科学上。
紧接着,毛泽东说了那段话:“陈伯达同志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英国罗德克·孟克法夸尔著《文化大革命的起源》一书中曾引述刘少奇1956年5月13日的讲话。刘少奇的话,讲得更加明白:
百家争鸣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它作为口号是首先由陈伯达提出的。后来毛主席改进了它,并把它作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政策。还有许多事情并不是毛主席先想到的,他仅仅加工改造了它们。
关于“百家争鸣”的问题,陈伯达又是怎么说的呢?有关部门拿着毛泽东的这一段话,向陈伯达作调查。
他曾作以下自述:
毛主席1956年4月28日的讲话,我认为,这个记载是属实的。毛主席说:“……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讲学术……不要拿一种学术压倒一切。你如果是真理,你的人势必就会越多。”毛主席讲了历史,而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了问题的实质。毛主席是党的领导人,他第一次在党的重大会议上提出了这个方针。
康生在怀仁堂的一次包括许多党外人士的会议上说到这个问题,时间是在上述党中央会议之后。毛主席既正式宣布和解释了这个方针,这个方针就是党中央的方针,康生要说这个问题,就应当用毛主席的语言,阐明问题的实质;但他不然,却说什么陈伯达提出“百家争鸣”之类的话。我当时也在会上,认为他在那样场合提出那样说法不对,徒乱视听,就写了一条子给他。在此之前,根据当时学术界的情况,我有时也用过“百家争鸣”这个老成语,但止此而已。
毛主席不同,他说明了问题的实质,随后陆续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理论来探索它、解释它,给予崭新的内容、崭新的意义。
毛主席《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指出:“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坚持下去,以形成正确的领导意见,这是基本的领导方法。”可见任何一个群众,任何一个党员,在各种问题上,见到什么,想到什么,就提出来,会有对和不对;或者即使是对的意见可能不是经过深思熟虑得来的,而是偶然的兴会所至,甚至只是片言只语;但不管怎样,只要是对的,党就应加以采纳。个人,或许算是大海中的一滴水吧,绝大多数人是无名之辈,但是党把群众的涓涓不息的意见集中起来,而且作出慎重的比较,就能够形成正确的领导意见。毛主席就是这样做的,从而领导了中国人民大革命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