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毛泽东夤夜口授“二十三条”(3)

陈伯达传 作者:叶永烈


毛泽东说到社教运动的矛盾时,刘少奇插了一段话:“各种矛盾交叉在一起,有四清和四不清的矛盾,有党内外矛盾的交叉,矛盾很复杂,还是有什么矛盾就解什么矛盾为好。”

毛泽东一听,面露愠色。他猛吸着烟,沉默不言,顿时会场陷入了僵局……

就在这天夜里,毛泽东急召陈伯达,口授指示。毛泽东说一句,陈伯达记一句;毛泽东说一条,陈伯达记一条。

记着,记着,安眠药的药力发作了。陈伯达尽力提起精神,却只是机械地记下毛泽东的一条条意见,自己的思维变得非常迟钝。

总算记完了,毛泽东让他回去整理,陈伯达这才松了一口气。

陈伯达回到家中,囫囵而睡。安眠药的药力总算退去。他在大清早起床,比往日早了两个多小时,赶紧翻看记录,心不由得收紧了。

在陈伯达的心目中,刘少奇是中共第二号人物,也是必须“紧跟”的,早在中共北方局工作时,那位不曾露面的中央代表刘少奇,使他肃然起敬。在中共“七大”,刘少奇在政治报告中,提到毛泽东的名字达105次之多。此后陈伯达写文章,也言必称毛泽东。在中共“八大”之后,刘少奇的地位更加显得重要。陈伯达看风使舵,与康生一起,重新发表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不仅在《红旗》杂志上刊登,而且印了1500万册单行本!在毛泽东和刘少奇之间,陈伯达原本是两边讨好,左右逢源。眼下,毛与刘产生严重分歧,陈伯达必须在两者之中择一而从。理所当然,他倒向了毛泽东……

他着急地要整理笔记。无奈,昨夜在迷迷糊糊状态下所记的笔记,连他自己也理不出个头绪来。

他打电话急召王力,王力还在睡梦之中呢。

王力一听“大秀才”找他,连忙赶去。王力到底比陈伯达小17岁,此时只有44岁,头脑比陈伯达灵活。他帮助陈伯达从那混乱的记录中理出了头绪,分成了一条又一条。

在12月28日下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会场出现紧张的气氛:毛泽东手中拿了两本小册子,来到会场。毛泽东在讲话之前,亮出了手中那两本小册子——一本是宪法,一本是包括党章在内的《中共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会议文件》。今天开的会议,既不讨论宪法,又不讨论党章,毛泽东带那两本小册子来干什么呢?大家都觉得诧异。

直到毛泽东开始讲话,大家才意识到情况的严重性。毛泽东说:“我这里有两本书,一本是宪法,规定我有公民权;一本是党章,规定我有党员权利。现在,你们一个人不让我来开党的会议,违反党章;一个人不让我讲话,违反宪法!……”

毛泽东所说的一个人是指邓小平,显然,他误会了邓小平的好意,以为不让他来开会;另一个人,当然是指刘少奇。

在这次会上,毛泽东言词尖锐地批评了刘少奇。毛泽东动了感情,把刘少奇昨天的插话,当作压制他的发言。作为党的主席与国家主席的对立,此后在“文革”中被说成是两个司令部——以毛泽东为首的“无产阶级司令部”和以刘少奇为首的“资产阶级司令部”——之间的斗争。

会后,经彭真、陶铸等的劝说,刘少奇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生活会上作了检讨。刘少奇说,他不该插话,插话是对毛泽东不尊重的表现。毛泽东则不满意于刘少奇的检讨,说问题不是对他尊重不尊重,而是彼此之间的原则分歧——修正主义与反修正主义的重大分歧!

陈伯达马上意识到一场新的“路线斗争”开始了。唯一的抉择,便是唯毛泽东之命是从,着手起草新的关于社教运动的文件。

中南海迎春堂陈寓,几位“秀才”聚集在那里,陈伯达在执笔。

门前,一辆小轿车随时准备出发。

“秀才”们讨论了一阵子,陈伯达写出几页,马上送给通讯员。小轿车出发了,驶出中南海西门,来到一公里左右的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刷厂,立即发排。

小轿车回到迎春堂时,按照前几页手稿排出来的清样,已由通讯员带回来了。

如此这般,陈伯达在紧张地进行“流水作业”。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