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张充和:以慢,以淡(1)

废墟之欢 作者:徐虹


98岁的张充和的故事,按照流行的说法,确是“民国最后的闺秀”的故事。

张家四姐妹是清末淮军名将张树声之后。其中,张元和嫁给昆曲家顾传玠,张允和嫁给语言学家周有光,张兆和嫁给小说家沈从文。张充和是最小的妹妹。1947年她35岁时,结褵美籍汉学家傅汉思,次年移居美国,在耶鲁大学教授书法,传薪昆曲。按她自己的诗云,即是“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了。

在海外华人中,余英时与张充和同为钱穆先生的学生。多年前钱穆先生90岁生日,两人曾合作祝寿诗——余英时写律诗,张充和将诗写成书法。一次,余英时来访,张充和把丈夫买来的裱盒改装成仿古的墨盒。她一边打开墨盒一边说:看,我多么玩物丧志。余英时说:你即使不玩物,也没有什么志埃应该说,他们“相知最深”。

她还是七八岁的孩子时,她的姐姐们就知道她独来独往,与众不同。她们有大都市年轻人的优势:上戏院,摩登,说着流行的话语。但她每日在祖母的老宅中,沉浸于诗书琴画,沉思默想,宁静内敛,几乎与世隔绝。1927年,合肥的上空出现飞机时,她竟以为那是巨大的风筝。1934年,她以算学零分、国文满分的成绩,入读北京大学中文系。她似乎从小就是一个不问世事的书生。

24岁时,她为自己编一本《曲人鸿爪》,收集各方昆曲名家、学士才人的即兴书画。

《曲人鸿爪》中这样记述:张充和的继母韦均一工书画,擅昆曲,年长充和十五岁,两人常在一起唱曲、绘画。一次,继母兴起,在《曲人鸿爪》页里,画了一幅“充和吹笛”侍女图。那是一幅速写。画美人嘴唇时,客人正到,仓促间笔头失控,樱唇就成了一个红点。

1947年,张充和家举办曲会,盛友如云。如,前辈蔡晋镛和其长女蔡佩秋女士来访。蔡佩秋女士既精音律,也工书法,其夫婿范乘达(范仲淹第二十七世孙),其子范敬宜。1956年秋天,胡适先生在伯克莱的加州大学客座,也曾在《曲人鸿爪》册页里写下元代曲家贯酸斋所著《清江引》:若还与他相见时,道个真传示:不是不修书,不是无才思,绕清江,买不得,天样纸。张大千早年也在《曲人鸿爪》中赠她画作两幅,以形状张充和《思凡》身段。

可以想象,上个世纪中叶,张充和的生活风花雪月,海棠结社,多么繁华。

她的近一个世纪的生活里,没有大的波澜和惊险,也没有被改造和异化。她的天性——艺术感,本身就是人性中最本真的部分——保存完好,而常人的艺术知觉早已在粗糙生活或者自我修整中磨灭,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但她有时候却是棉里藏针。书中有这样一段故事:1935年,张充和在上海兰心戏院第一次演出《牡丹亭》的《游园》、《惊梦》、《寻梦》。由张充和扮演杜丽娘,大姐元和扮演柳梦梅,由另一个苏州女子李云梅扮演春香。王季烈是著名的订谱专家,出身苏州仕宦人家,曾在末代皇帝溥仪身边任职。在昆曲方面,他最大的贡献就是编定了《集成曲谱》。《集成曲谱》一直是张充和多年来唱曲时使用的范本,即使在逃难时也不忘带在身边。李小姐不识字却,聪明漂亮。但她在当地名声不佳,是画家吴子深的妾,因此有人看不起她。王季烈十分反对张充和与李小姐同台演出,专门转告她:千万不可让李女士参加那次演出。张充和当即回话:“那么就请王先生不要来看戏,但李云梅一定要上演。”其人性情秉性如此。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