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决策之前征求社会各界群众意见,是社会民主向前发展的做法,是民意上升为民权的正确路径。封建社会的父母官,乃至今天仍被人称道的清官,其关心庶民百姓生计的“子民”情怀这一出发点,就已经把谁管谁、谁治谁、谁呵斥谁的地位揭示清楚了。而那些敲榨民脂民膏的贪官呢,他们金口玉律,说了就定了,绝不会问庶民百姓同意不同意、有什么意见。共产党执政,马克思早把各级官员与人民群众的地位划分清楚了,这就是: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人,各级官员是人民的公仆,仆人要全心全意为主人服务。虽然这个定位在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六十多年时间里,很长时间是倾斜的,甚至是颠倒的,乃至时至今日也没有完全正过来。但要看到,各级政府部门在做决策部署时,用征求社会各界群众意见的方式,将民意上升为民权的做法本身,已经向民生的道路大踏步回归了。这种回归,是社会民主向前发展进步的回归。这之中,群众反复上访、集体上访,无疑对这种回归起到了促进作用。党中央顺应民意,把各级政府的征地拆迁、政策调整、重大工程建设等,纳入民生视野,要求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并作为必经程序规定下来,就已经是把这种回归上升为理性的自觉行动了。风险评估,实质是是否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评估,是老百姓赞成不赞成的评估。有些政策调整、重大工程建设,并不直接损害群众利益,但出于对现有生活环境的眷恋,出于对未来预期的担忧,一些群众表明不赞成的意愿,政府也不能不予考虑。虽然十三亿多人的大国在民主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困难、问题,甚至挫折,但我们有理由相信,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这条道路在中国已经踏上征程,只要我们不回头,往前走,就会越走越宽广,越走越光明,走在这条道路的上访群众,就会越走越高兴。
(二)
群众上访对促进政府部门转变职能、领导干部转变作风,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小政府大社会,服务型政府,是社会发达、民主法治健全的重要标志。政府构架小了,费用就少,服务大了,群众受益就大。这无疑要求政府的服务,以高效快捷的效率,在民生问题上聚焦。从我的感受看,近十年来各级政府开始朝服务型转身,虽然这个转身很不适应,很艰难,也很不华丽,但毕竟已经开始了。不可否认,各级政府的这个转身,与群众的上访有关。我就常听到一些政府和部门领导干部说,被群众上访、堵门堵怕了。这个“怕”很有些意思,笔者以为,这是政府部门意识到服务不到位、服务不够好的“怕”,怕群众有意见,怕群众挑剔。这恰恰是社会民主法治进步所需要的“怕”。这种“怕”,与马克思的主人、仆人理论是一致的。哪有仆人不怕主人的呢?
仆人在主人的眼里永远是做得还不够、做得还不好的。就一个国家来说,经济越发展,民主法治建设越完善,主人对仆人的挑剔就越多,政府在主人眼里的毛病就越多。这不是主人对政府、对仆人的不信任,恰恰是太信任、太依赖的表现。中国人说“孩子终归自己的好”,这话没错。但挑剔自己孩子的恰恰是父母,没完没了的唠叨,无休无止的教训。为什么?太亲了,也太了解了,对于未来的岁月寄托的期待太重了。我理解。近十年来在我国各地发生的群众上访,是主人对仆人和政府挑剔的表现,蕴含其中的,还是信任和依赖。我还感到,一个时期的群体访、越级访、反复访,是我国民主法治进程中的必经阶段,是社会建设、社会管理必须直面的现实课题,无法超越。我还深信,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民主法治的不断健全完善、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来自社会方方面面对政府的抱怨、批评和挑剔只会越来越多。目前存在的大面积群众上访,只是未来群众挑剔政府这一社会现象的前戏上演,未来方式当然会发生大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