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重病而故,第二天,与光绪“敌对”了半生的慈禧太后也随之离世,摇摇欲坠的清王朝,一下子落到了溥仪的身上。溥仪继位之后,他的父亲载沣登上“摄政王”之位。载沣向来反对袁世凯,尤其维新变法一事,载沣一直怀疑是袁世凯出卖了光绪,才导致光绪遭到被太后软禁的下场。为此,载沣一旦揽权,就立即解除了袁世凯在朝中的职位。袁世凯也深知常在朝中对自己不利,很识趣地回河南老家休养。1909年,新疆道监察御史江春霖弹劾庆亲王,徐世昌也受到牵连,朝廷将其降格为邮传部尚书,袁世凯休官在家,徐在朝中孤立无援,无奈之下只能静观其变。
很快,机会就来了。宣统三年(1911年),一场革命的暴风骤雨席卷清朝。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清朝的大半领土沉浸在革命党的激情中,各省纷纷宣布独立,人们等待已久的变革终于到来。没有了慈禧和袁世凯的朝廷,在革命浪潮面前显得惶恐不安。
旁观者清。徐世昌就是一个善于旁观的人,他没有深陷在清朝元老的身份里无法自拔,也没有在革命的浪潮中随波逐流。溥仪年幼,载沣无能,他清楚地意识到,清朝气数已尽,摆在眼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加入革命党的行列,要么加入立宪派的阵营,不过在这之前,他必须帮助自己的好兄弟袁世凯再次出山。
袁世凯拥有庞大的嫡系部队。在他休官在家的日子里,他的党羽并没有停止煽风造势,到处散布只有请袁氏出山才能解救清朝危局的言论。与此同时,美、英两国也向清政府施压,希望袁世凯能出山。在这样的背景下,徐氏要想帮助袁世凯,其实是不费吹灰之力的。
武昌、汉口等地局势紧迫,10月18日,朝廷下发急电,催促袁世凯“力疾就道”,在徐世昌看来,这正是袁氏“坐地起价”的好时机。他向袁世凯提议,何不趁此机会“要挟”朝廷一把?于是,二人商议出六个条件,朝廷如不应允,袁世凯拒不还朝:
一、明年(即1912年)即开国会;
二、组织责任内阁;
三、宽容此次起事之人;
四、解除党禁;
五、需委以指挥水陆各军及关于军队编制之全权;
六、需与十分充足之军费。
索要军权、组织内阁、召开国会,实际上,这意味着徐世昌帮助袁世凯取得大权的同时,促使清政府向立宪制转型。眼下,革命党势力遍地开花,清廷已经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马上答应了袁世凯的所有条件,27日,朝廷任命袁世凯为钦差大臣兼湖广总督,并授权其号令所有海陆军及长江水师,任命徐世昌为军咨大臣。11月16日,袁世凯正式出任内阁总理大臣,开始组织内阁,由徐世昌参与内阁人事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