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有些事,是游离在“常规”的判断之外的。尤其是生逢乱世,这样的“机会”更多。因为亟待规划的格局需要拨乱反正,动荡不安的人心需要安抚平稳……一切都在摸索和斗争中进行,谁都是救世主,谁又都不是。于是,这些风云人物们就被时代的困扰推动着,被个人的情结和理想鼓噪着,行非常之事,创非常之成就。祸国殃民过,也功在千秋过;被人爱戴景仰过,也被唾骂痛恨过。即便到了今天,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明确的说法。无论他们当时多么不可一世、威名赫赫,也无法改变历史的评判。千秋功过,自有后人评说。这是所有人都无法回避的结局。
而作为“后人”的我们,在剥离掉那些类似于“当事人”的情感之后,纯粹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看待那段历史、那些人时,因为事不关己,不受其害、不受其恩,就多了几分清醒和理智。为什么要用一个点覆盖平生呢?如果看历史的眼光是模糊的,那么,这历史也就是朦胧的。真相,往往就藏在那视觉偏差的角落里。
当事人在意,旁观者和局外人也不是全无感觉。因为他们的行为,确实干涉、影响了历史,进而就波及了我们现如今的生活。我们需要公平、公正,也需要客观。坏的,批评;好的,肯定。这,也是对历史的一种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