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回到北京后不久,就被北京大学找去在西语系任教。1952年院校调整后,成立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后改属中国科学院),我就改任该所研究员。1964年另成立外国文学研究所,我也就改属新所(即今日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解放后我出席过全国文代会,被选为历届作家协会理事,先列名《诗刊》编委,后改为《世界文学》编委。
经过十一年不写诗后,我在1950年抗美援朝开始期间,又一口气写了一些诗,分别在各报刊发表后,差不多都收入了诗集《翻一个浪头》(上海平明出版社出版)。虽很快完成任务,但绝大多数经不起回头再读,主要是缺乏真实的生活气息。
我后来多次下乡,时间有短有长。1951年初春我参观并参加江苏吴江土地改革运动后,回来就写了两篇报道文章:一篇《两种光景的交替》,发表在《新观察》上;一篇《两种文化的消长》,发表在《文艺报》上。1953年我在浙江新登参加农业合作化试点工作,多次到苏州农村交流经验,快到年底回京,写了《秋收》五首诗分别发表在1954年初的《人民文学》和《文艺月报》上。1958年,我主要写了《十三陵水库工地杂诗》这几首,发表在当年3月份《诗刊》上。
解放后我出国两次。一次在1955年11、12月间往波兰出席密茨凯维支纪念会并访问各地共一个月,一次在1961年5月随张光年列席东德作家大会并访问各地又共一个月。
我于195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解放后我写的论文,主要有《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文学研究集刊》,第二册,1956),《莎士比亚的悲剧〈奥瑟罗〉》(同上,第四册,1956),《〈里亚王〉的社会意义和莎士比亚的人道主义》(同上,新第一册,1964),《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发展》(《文学评论》,1964),《略论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创作中的思想表现》(《文学评论》,1960),《布莱希特戏剧印象记》(《世界文学》,1962)。主要译品有莎士比亚悲剧《哈姆雷特》(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悲剧《里亚王》(去年译完,尚未准备出版)。
1978年12月23日
经查,他的这篇《自传》与他1978年12月10日在《雕虫纪历:1930-1958》里所写的那篇《自序》只隔13天。在《自序》里,他主要说了他的写诗经历以及他对诗的认识,而在这篇《自传》里,他则主要写了他作为诗人和学者曾有过的人生经历。
那一年,他六十八。
先生简介:
卞之琳(1910-2000),生于江苏海门汤门镇,祖籍江苏溧水,曾用笔名季陵,诗人、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新月派代表诗人。抗战期间曾在各地任教。一九四七年至一九四九年曾以“旅居研究员待遇”作客牛津大学。一九四九年后曾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和第二届外国文学评议组成员、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及中国作协理事。其作品主要有《三秋草》(1933)、《鱼目集》(1935)、《数行集》(收入《汉园集》1936)、《慰劳信集》(1940)、《十年诗草》(1942)、《雕虫纪历1930-1958》(1979)等。《断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