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因人性而生(2)

Facebook之父马克·扎克伯格 作者:王静 林志共


奥巴马在Facebook上的主页

另外,人们都从心底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或者找到与自己志向相同的人,Facebook提供了实现这一想法的平台。就像很多人所说的,当身处一个陌生的城市时,人们需要获得一种存在感。在物质世界里,这种存在感可以通过拥有房子、汽车等有形资产来体现;而在精神世界里,这种存在感无非是在别人那里获得关于自我的认同,找到自我的归属。Facebook上的无限链接满足了人们心底对存在感的急需。比如,当用户贴出一个活动,很快就会有感兴趣的人参加,这会让活动发起者获得一种认同感。又比如,用户发布的电影评论或者书评得到朋友的认可时,这种认同感会鼓励他们继续发布评论。

当人们问起Facebook为何如此关注人性时,扎克伯格说:“我只是坚信,人们最感兴趣的事物其实是人。我相信人们总是喜欢做那些使自己开心的事情。为了使自己开心,他们需要了解他们身边的世界,了解他们身边的人。”

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Facebook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还利用了人们的“表现欲”与“窥视欲”等人性“弱点”。从扎克伯格搭建网站Facemash时开始,他就表现出了对于人性欲望与人际互动的特殊敏感。Facemash是一个哈佛版的选美网站,所有人都可以对此进行投票。可以搜索性感照片的网站到处都是,但Facemash的特殊性在于它提供的就是周围的人的照片。扎克伯格把网站发给少数朋友,让他们在网站上点击自己认为好的照片,上线几个小时就吸引了两万多名用户投票。

而Facebook在成立之初,也更侧重于满足荷尔蒙过剩的年轻人的交友需求。在网站上,用户会明确写明自己的状况,如单身、渴望交友等信息。而“捅你一下”的功能,则带有强烈的性暗示。网站上发布的信息恰恰给那些具有好奇心的人们以偷窥的机会。一名曾使用过Facebook的大二学生,后来成为《纽约客》执行总编的阿米莉亚(Amelia)曾写道:“Facebook没有把用户集结在一起,结成浪漫交友的圈子,而是表现出其他很多本性:一种寻求归属的渴望,一种虚荣的冲动和重重的偷窥心。”

年轻的扎克伯格之所以对人性如此了解,这和他大学学习心理学有很大关系,他充分了解人性,将其与自己在编程方面的天赋结合在一起,建立一个人人从心底向往、满足人们内在需求的网站就成了必然之举。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