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回忆父亲张治中》第一部分 5

回忆父亲张治中 作者:周海滨 张素我


成为军人,也意味着危险。父亲曾多次说,一生中曾五次大难不死。

1911年,中国大革命。

这一年,父亲的生活非常平静,站岗、学英文和算术、看报纸、读杂书、捡字纸……

21岁的父亲浑然不知当时社会酝酿的急剧变革。从16岁开始,他一直在安庆、扬州过着颠沛流离、寄人篱下的生活。

辛亥革命的消息传来后,扬州与中国其他的城市一样,摧枯拉朽,一个王朝毫不费劲地就成为了历史。父亲曾回忆说:“某一天晚上,扬州也燃起了光复的火焰。诸事很顺利地进行,没有什么阻碍,没有发生事故,我非常兴奋,参加了热烈的游行。”①

接下来,父亲在捡字纸里,发现了一个改变他人生方向的消息:上海已经响应革命了。在扬州的街头巷尾,人人在谈论光复,一时间“人心思汉”,革命军受到热烈的拥护。

父亲觉得留在扬州站岗,根本就不是办法了,他看到报纸的消息和他自己的抱负一结合,决定去上海。

他离开扬州来到上海,根本就没想重操警察旧职,而是去投军。此时,上海正在组织学生军,准备参加北伐。本来,父亲可以参加上海的警察队伍,但是警察的滋味已经尝过了,他不想当了。

那时,父亲在上海街头看见一群群的学生军挺着胸脯、英姿勃发地走过去,羡慕不已。学生军,顾名思义,全部是由学生组成的,与一般的部队三教九流杂处显然不同。父亲也觉得,如果能参加这样的军队,应该是件兴奋的事情。他虽然没有进过文学堂,但是在扬州学习过英文、算术,又是个私塾出身的学生。经过一番遴选,父亲如愿以偿。他回忆起自己当时的心情时说,这次投军达到他所期望的目标。而对于入学生军以后的表现,父亲也说他很受一般官长的器重,被认为是一个优秀的学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