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9年,清政府平定准噶尔、大小和卓叛乱后,鉴于伊犁重要的战略地位,从加强西北地区的边防安全考虑,设置了总统伊犁等处将军,伊犁将军驻伊犁河北岸的惠远城。
惠远城所在的地方是伊犁河谷的中心,交通便利,四通八达。为拱卫惠远城,清政府又在伊犁河的北岸陆续修建了惠宁、绥定、广仁、宁远、瞻德、拱宸、熙春、塔尔奇等八座卫星城,分别驻扎军队,统称为“伊犁九城”。
同时,清政府在伊犁河南岸建有八堡和蒙古营地,从东向西排成一条以惠远城为中心的防卫圈。为进一步达到控驭四境的军事目标,清政府先后调集满洲、蒙古八旗驻守。另外,还派遣绿营、锡伯、索伦、察哈尔、厄鲁特等士卒到伊犁戍边,目的就是为了强化伊犁将军对全疆的驾驭。
伊犁当时处于全疆的中心位置,伊犁将军、乌鲁木齐都统、喀什噶尔参赞大臣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可以相互支持、制约。可见,清朝统一新疆后,将政治中心设在伊犁是基于军事防御的需要,伊犁成为全疆的军事和政治中心。
伊犁九城建成后,经过多年的经营,惠远城“官兵既众,商旅云集,关外巍然一重镇矣”,“成为中亚农牧工商集中的重要商城,百货云集,市场繁华”,自古“伊犁是多民族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因而城内外寺庙林立”,成为新疆第一大城市。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大清王朝日益衰弱,中国领土主权遭到西方列强的任意践踏。位处祖国西北边陲的新疆更深受沙俄侵吞之害。沙皇俄国在完成对西伯利亚的扩张之后,开始蚕食侵占中国领土。
1842年,深恐洋人入侵而变卦的道光皇帝,将林则徐“发往伊犁,效力赎罪”。林则徐年老体衰,走到西安时大病不起,休养了两个多月,到1842年8月才从西安起程,再次踏上流放伊犁的漫漫戍途。陕西满汉各级官员三十余人礼送至郊外。林则徐在此与体弱多病的夫人郑淑卿作别,并吟咏《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两首:
其一
出门一笑莫心哀,
浩荡襟怀到处开。
时事难从无过立,
达官非自有生来。
风涛回首空三岛,
尘壤从头数九垓。
休信儿童轻薄语,
嗤他赵老送灯台。
其二
力微任重久神疲,
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
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
试吟断送老头皮。
去伊犁路途遥远,林则徐要途经兰州、嘉峪关、玉门关、星星峡、哈密、阜康、乌鲁木齐等地。他在两个儿子的陪同下,艰难地跋涉在西域荒凉孤寂的大地上,沿途人烟稀少,到处是荒漠戈壁,天山大雪封路,马车常常陷进雪坑冰窟。遇前不巴村后不着店时,他也只好夜宿马车上。
林则徐以苦为乐,途中做诗两首《塞外杂咏》:
沙砾当途太不平,
劳薪顽铁日交争。
车厢簸似箕中粟,
愁听隆隆乱石声。
天山万笏耸琼瑶,
导我西行伴寂寥。
我与山灵相对笑,
满头晴雪共难消。
1842年12月10日,林则徐父子三人经过4个月的长途跋涉,终于到达了伊犁的惠远城。先期流放到伊犁的原两广总督、禁烟亲密战友邓廷桢特意出城迎接,二人执手无语,热泪满襟。
邓廷桢事先为林则徐租了两间土房,放下行装稍事休息,林则徐立刻前去拜会伊犁将军布彦泰。
布彦泰虽是满人,对林则徐却十分敬重,照顾安排他掌管粮饷处事务,又主动馈赠米面、猪羊、鸡鸭等食物。伊犁的冬天滴水成冰,寒冷异常,出生在福州的林则徐像当地人一样买火盆和烟煤,学着生火取暖。
林则徐抵达伊犁的第三天,道光皇帝下旨裁撤伊犁镇总兵,伊犁将军布彦泰征求林则徐的意见。林则徐不顾忌自己是戴罪之身,慷慨陈词,建议布彦泰强调新疆军事位置对抵御野心勃勃的沙俄入侵的重要性,上奏坚请保留原军队编制不变,使得道光皇帝改变了决定,保留住伊犁镇总兵。林则徐时时提醒国人要特别关注西北边防。他后来回到内地,仍然不忘告诫人们:“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吾老矣,君等当见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