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乌镇的风采

文坛记忆 作者:周明


踏上乌镇的土地,虽说是头一次,然而这里的一切都令我备感亲切,思绪绵绵。因为,它是茅盾的故乡。

乌镇是一个水网交叉、地处水陆要冲、历史悠久的江南水乡集镇。今天,它依然保持着古朴的风貌。茅盾生于斯长于斯,在这儿度过了他难忘的童年和少年时期。乡土的熏陶,家庭的影响,父母的严格教育,滋养和哺育了一代文豪;故乡的漫漫历史,风土人情,社会生活又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今,人们可以在这里寻觅到他起步的足迹,思想的源头。乌镇的河流,乌镇的火轮船,乌镇的桑树,乌镇的养蚕,以及古老街市的店铺和主人,几乎都是茅盾那些脍炙人口的农村题材作品中所描写的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

乌镇水乡养育了茅盾,茅盾将水乡乌镇推向了世界。以至乌镇成为人们熟悉的地方,向往的地方。

这次来,我们之中就有几位俄罗斯、斯洛伐克、日本和韩国的专事研究茅盾的外国学者,有老有少,他们几乎都是多年前慕名而到过乌镇,进行过考察、研究活动。此次,他们在北京出席了纪念茅盾诞辰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之后,又一次热情地来到乌镇,探访更多的有关研究茅盾的感性知识。满头银发的斯洛伐克学者高利克先生曾将《子夜》翻译介绍给他们国家的读者。他曾几次访问过茅盾。1959年他首次来乌镇,茅盾先生在和他的谈话中说:你要翻译我的作品,最好去乌镇看看江南水乡。果然,1959年的乌镇之行,使高利克有了实地感受,他的译作出版后很受他的国家的读者喜爱。日本东京大学博士、茅盾研究的青年学者铃木将久,居然在几年前孤身一人带上一本中国地图,跨山越水找到浙江,抵达乌镇,悄悄地看、悄悄地记,悄声来、悄声去,获得了许多实地的感受。我问他这次来有何感想,他说,来一次有一次的收获。乌镇是一本读不完的书,尤其对于茅盾研究者——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的学者。

笔者同茅盾先生当初由于工作关系,常有接触,常去拜见,先生对我之教诲,终生难忘。因之当有人在为20世纪小说大师排列座位时,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竟在大师名单中疏漏了茅盾,令我也令文学界大为震惊,历史就是历史,不可能随意改变。茅盾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贡献,茅盾作为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奠基人,都是无可争辩的历史事实,也是毋庸置疑的。

令人欣慰的是,在乌镇观前街的“茅盾故居”,1985年重修后保存完好,参观者络绎不绝。桐乡市和乌镇都成立了茅盾研究会,并办有像样的会刊,发表会员研究茅盾的新成果。参观者许多人留有宝贵的感言。甲戌之春,香港著名作家金庸先生来访乌镇时为“茅盾故居”热情题词“一代文豪写子夜,万千青年诵春蚕——先父与沈公青年时有同窗之谊,今瞻沈公故居不胜仰慕,后学小子金庸谨上。”还有许多中国人、外国人,文学家、艺术家留有不少珍贵的墨宝。细细看来,令人深深感动。

1996年7月,杭州旅次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