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12月24日,苏制P-2型导弹运抵长辛店,同期到达的还有以布里奥·波列任斯基中校为首的苏军火箭营官兵102人。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教导大队营房,举行了欢迎仪式。
国防部部长彭德怀元帅和钱学森出席了仪式,彭德怀亲手解开了系在P-2型导弹上的红绸带,说了一句深刻的话:“这是苏联老大哥过继给我们的‘儿子’,祖国把他托付给你们了,你们可要把他当作亲生儿子看待呀!”
钱学森则对炮兵教导大队的第一批学员说,P-2型导弹是苏联第一代产品,谈不上先进,是苏军战斗序列中退役的装备,所以叫作“教学导弹”,是供教学用的。但是对于我们来说,毕竟有了教学实物,可使我们少走弯路,我在美国就没看到这样的实物,要好好学!
炮兵教导大队经过一夜奋战,在25日晨把P-2型导弹全套技术装备卸装入库。
在苏军火箭营官兵的帮助下,炮兵教导大队开始组装P-2型导弹。苏制P-2型导弹弹长17.68米,直径1.652米。炮兵教导大队官兵很快就发现,把导弹竖起来之后,目标就暴露了。学院只有一幢四层楼房,无法遮住导弹。于是,官兵们就在导弹四周搭起一个高高的席棚,把导弹围了起来。
P-2型导弹起飞重量20.5吨,射程600千米。全弹由头部、稳定裙、酒精贮箱、液氧贮箱、中段壳体、仪器舱、尾段和发动机等几大部分组成,尾部装有4个梯形尾翼。推进剂为液氧和酒精,弹头采用常规装药。
就连任新民都没有看见过导弹,更不用说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的那些科技人员——其中的例外是那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伦敦差一点被德国导弹炸死的黄纬禄。任新民回忆说,当时见过导弹的,只有钱学森和黄纬禄。大家兴奋地在席棚里参观这个来自苏联的“过继儿子”。炮兵教导大队的官兵们听说这枚导弹的最大射程为600千米,都非常惊讶:这么大这么重的家伙,能够“飞”起来命中600千米处的目标?
黄纬禄说,解剖P-2型导弹的过程中,不时地牵起他对伦敦博物馆V-2火箭实体的回忆。那虽是不到两小时的参观,却留下了大致的印象,跟眼前P-2导弹比照,他感觉构造大同小异,没特别之处。
1958年1月11日,炮兵教导大队第一期导弹训练班开学。
在开学典礼上,钱学森说,对火箭导弹武器装备来说,我们还是个不会走路的孩子,现在是刚刚起步,我们深信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在启蒙老师苏联专家的帮助下,经过我们自己的辛勤努力,一定能会走、会跑,成长壮大。
导弹训练班采取严格的保密制度。学员听课时,笔记一律记在保密本上,下课、吃饭时交到保密室保管。外出时不许带听课笔记。
参加训练的学员共533人,另有见习人员150名,分成23个专业教学组,采取按职务对口教学的方式,由苏军导弹营官兵直接任教。前3个月完全是接受苏联官兵手把手的教练,以后是自己独立组织第二期、第三期培训。到1959年7月24日,导弹训练班共培养了地对地导弹专业技术骨干1357名,为建立中国的导弹部队打下扎实的基础。
1958年3月15日,陈毅元帅、聂荣臻元帅、陈锡联上将、杨成武上将前来炮兵教导大队参观导弹,钱学森陪同并作了讲解。这些曾经指挥过千军万马、经历过无数战斗的将帅,第一次亲眼看见了导弹。他们鼓励钱学森,尽快把中国的导弹造出来!
有了导弹,还要建设导弹靶场。在苏制导弹运抵中国的同时,1957年8月31日,中央军委讨论通过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提出的《关于建设导弹靶场和试验场的规划草案》,决定开始筹建导弹试验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