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诱敌深入,调兵遣将布战阵(3)

纵横江海——抗日战场上的粟裕 作者:粟向阳


交代完陶勇和张震东,陈毅又交代陈丕显、韦一平、陈同生等几位地方党政负责同志:“你们利用最后的时机,立即用各种方式做好战前的宣传鼓动工作,要密切依靠当地群众,把工事修筑好,组织民兵队、担架队,抓好支前工作。既要协助部队坚守黄桥镇,又要保障外线突击队打歼灭战。”

同时,派出朱克靖等人赴中立的李明扬、李长江、陈泰运及各保安旅,巩固统战成果,保证他们在战争发生时不与新四军为敌,从而稳住了韩德勤左右两翼1.7万人。

陈毅走后,陶勇在黄桥中学召开三纵连以上干部会议,作了具体部署和进一步动员。陶勇说他已向陈、粟首长立了军令状,有三纵就有黄桥。干部们一致表示:“上级把黄桥交给我们了,有我们三纵队就有黄桥,子弹打光了拼刺刀,刺刀折断了拼枪托,说啥也不能叫韩德勤进黄桥。”

陶勇将手中指挥刀和驳壳枪向桌子上一扔说:“既然大家也表了决心,谁放韩德勤一兵一卒进黄桥,要砍头、要枪毙你们自己挑!”

陈丕显、管文蔚、韦一平、陈同生等地方领导召集黄桥乡镇的保、甲长和地方士绅开会,又分别召开了群众大会。黄桥人民纷纷表示坚决支持新四军的正义自卫。家家户户都把粮食拿出来,交给供给部登记,保证部队吃饱饭。青年们组织起来抢运伤员,妇女们组织了看护队。本来只要3000名民工,可是前来报名的有7000多人。

粟裕和陶勇一起作更详尽的战斗部署。

黄桥周围,全长约两公里。防御兵力不足,只能保证重点,机动部署。从当时的敌情出发,西边、南边不派部队,由后勤、伙夫担子担负警戒;北门只放一个班;其余兵力全部集中在东门一线。

黄桥河流多,粟裕要陶勇各部把船只封锁起来,把桥梁拆了,以增加敌人行动的难度。

陶勇遵照粟裕指示,以八团守东门,参谋长张震东坐镇指挥,抵挡八十九军三十三师和一一七师,又以三团放在东南,面对几个保安旅,主要任务则是待机出击,随时支援八团;七团作为机动力量,放在黄桥镇上,兼顾西南、西北方向的敌情。北面,对独立旅进攻方向只放了少数警戒,形同排哨。西北郊面对“二李”和陈泰运方向,只安排一些机关勤杂人员警戒,纯属“空城计”。在打响之前就做了两手准备:战斗不利,就逐次动用手中的大量预备兵力,反复拼杀,“硬顶到底”;战斗顺利,则预备兵力大举出击。

部署妥当后,粟裕披了蓑衣,戴上斗笠,与陶勇前往东门检查工事构筑。走出苏北指挥部,沿途所见,黄桥镇工抗会组织的工人武装纠察队在维护社会秩序。青抗会和学抗会除组织人员参加巡逻外,还成立宣传队,张贴标语、散发传单。烧饼店日夜开工为战士们准备干粮。担架队已做好各种准备,随时可以上前线抢救伤员。

粟裕几次亲临前线阵地视察。来到黄桥东门,几千名群众正在帮助新四军挖战壕、修工事、筑圩子。因为有老百姓的支持,战士们情绪高昂:弹药不够,可以少放枪,多用手榴弹和拼刺刀。部队中流行着一句话:“绑腿扎得好,跑得快;钢枪擦得好,打得快;刺刀磨得好,杀得快!”

本来留给黄桥守备部队修筑工事的时间很仓促,但由于连降大雨,韩顽不得不放慢行军速度,甚至停止开进。所以三纵得以从容修筑工事,建立稳固的防御阵线。

雨还在淅淅沥沥地下,估计顽军在4日之前是不会发起进攻的,陶勇乐呵呵地说:“连老天都在帮我们!”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嘛!”粟裕的眼里透着智慧、坚毅与自信,“顽固派的军队勾心斗角,如今又从远道而来,战线长、地形不熟、补给困难;而我们深得人民群众的真心爱戴和支持,同仇敌忾、团结一致,有充足的粮草,军民一条心,在家门口作战,有根据地,有大后方。他们进攻黄桥,是自取灭亡。”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