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当年有人攻击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抄袭日本学者盐谷温,你看看鲁迅那种不动声色的底气,虽然对这种攻击难免愤愤然,但他相信自己长期的资料积累和独到见解,只说了一句“我都有我独立的准备”(《不是信》,《鲁迅全集》卷三);当年在文坛上打笔墨官司,鲁迅轻轻回几篇短文就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还赌什么咒,还悬什么赏,还告什么状?“天才鲁迅”是“打”出来的,“天才韩寒”可能是“造”出来的。
七、歌唱家的阵地是舞台,征服观众的手段是音色;作家的阵地是文坛,证明自己的手段是文章。如果歌唱家求助于达官,如果作家求助于法官,这样的歌唱家和作家就完全“失身”了。人家说你不会唱歌,就唱几支妙曲让人听听;人家说你没有文才,就写几篇妙文让大家看看,所有的造谣者都会闭嘴,还上什么法院?还打什么官司?
八、根据公开发表或发布的文字、图像、声音进行分析论证,理性地提出自己的怀疑和判断,属于正常的学术研究范围,即使对非公众人物也同样适用。目前方舟子对韩寒的质疑仍然限于文本分析。如果属于个人隐私,作者就不应该拿出来公开发表;如果质疑已经公开发表的读物,是侵犯了私人生活的边界,那世界上就没有学术研究可言。当然,讨论和质疑必须在理性的前提下进行,污蔑和诽谤就属于人身攻击了。
九、昨天一个上海博友看到我对韩寒有点怀疑的文字后说,过去我特别敬重您,现在取消对您的关注。今天,一个曾是我学生的青年朋友说“看到我仰慕的戴教授支持方舟子,很无语”。我要告诉青年朋友,对任何一个作家、教授都不要崇拜,对你仰慕的对象要有理性的态度,理性质疑后的喜欢才是真喜欢。
十、在这次方韩之争中,年轻朋友应就公共事务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不能只远距离地“围观”,不能只当一个冷漠的看客,不能只当“沉默的大多数”,不要太在乎“别人是怎么看的”,要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所爱、所恨、所思、所感。我们既是这个世界的“观众”,也是这个世界的“演员”,每一个人在人生和社会的舞台上都可以演得很精彩。
十一、到台湾讲学的这几个月里,即使再忙我也会关注这一文化事件的进展,一定从我个人的视角写出系列随感,让出来混的都摘掉假面具,让台面上的人都脱掉皇帝的新衣,“让上帝的归上帝,让恺撒的归恺撒”。
20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