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走进中央电视台(1)

海棠花前·绽放的记忆 作者:邓在军


刚满21岁时,我的人生资历提了一级,当了母亲。

有了孩子,夫妻依然分居两地,实在不便。我同尔均商量后,下了决心,转业到北京,开始找工作。

1959年7月的一天,我来到位于西长安街的广播电台大楼,走进了“考场”。

主考官是著名播音员夏青老师,考官有四五个人。我对自己的长相一直很有信心,进屋后,从他们的眼神里我也感觉到了这一点。可是,广播电台的人员不需要与观众见面,长相并不是一种明显优势。他们让我对着话筒念一篇报纸上的文章。我嗓子音色本来就不错,又练过发声,他们一听,有人就说,“哎,声音很好。”可是再一细听就不行了,发现我的普通话不够标准,z、zh不分,n、l不分。中央电视台正在试播阶段,电视台对发音的要求似乎不像电台那样高,夏青就建议:电视需要形象,她长得漂亮,是不是推荐到电视台,发音差点可以锻炼一下。

从此,我走进了中央电视台,一干就是五十多年。

刚去的时候是当播音员,还剪了辫子,烫了头发。后来我查看《中国电视发展史》,发现自己的播音员资历还挺老的,应该是中央电视台继沈力之后的第二任。当然,我这个播音员当得有些名不副实,因为新鲜了没几天,我就认定自己不适合干这一行,主要是背稿子太费劲,不光要背,还得纠正自己差劲的发音。这使我心理负担挺重。我虽然当了小母亲,但另一方面,性格中的调皮并没有改变多少。于是,三天两头我就说自己感冒了,嗓子不好,逃避播音。

罗东是电视台第一任副台长,也是直接管我们新闻这块的头儿,他很清楚我的鬼把戏。强扭的瓜儿不甜,在罗东的关照下,我被调到了音响组。

音响组很对我口味。干的活很有意思,就是根据影片内容,分段掐准时间,选配符合情绪的音乐,相当于现在的音乐编辑。虽然是技术活,但边工作边听音乐,我很喜欢。工作不紧张不乏味了,我又变成了小野马,整天欢蹦乱跳的。电视台设在四楼,只要一去,我能从楼底下噼里啪啦又跳又唱地蹦上去,弄得人们有意见,可自己却不知道。后来熟了,语言组的大哥大姐就说了:小邓,你人不到,声音先到。你得照顾一下别人,周围的人在那儿翻译,都要安静的。

没过多久,文艺组缺人,我又被调到了文艺组,成了编导,从此再没改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