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托尔斯泰的弱点(4)

列夫·托尔斯泰大传 作者:巴维尔·巴辛斯基


“我们站在门口说着话。有人从我们眼前走过,好奇地打量着我们。我感到不大自在,请求母亲进屋再谈。”

托尔斯泰离家出走,只是为了响应死亡的召唤,为自己寻找归宿—这是不是一个毫无事实依据的谎言,一则只有铁石心肠的人才能编造出来的神话?这一点值得怀疑。站在托尔斯泰本人的立场上,设身处地想一想当时的境况。他出走的动因,也许正是为了求生,为了躲避抽搐而死的命运。

索菲娅·安德烈耶芙娜的行为使老人的心头蒙上了一层厚重的云翳,伦理观念的煎熬和恐惧夹杂在一起的云翳。马车渐行渐远,恐惧旋走旋消,离乡背井的托尔斯泰,却一直在耳边回响着良知的声音。

马科维茨基在日记中写道:他们一行驶离家门,穿过村子,踏上通往远方的公路,托尔斯泰一路“沉默寡言,神色黯然,情绪还不大稳定。他断断续续地嘀咕着一些道歉的话,似乎对抛下索菲娅心有不忍”。现在面临的问题是:

“下一步去哪里?”

当他们登上火车,在一间单独的二等车厢中坐定之后,火车启动了,他知道索菲娅再不会追上来,一时如释重负,高高兴兴地说了一句话,说他很好。不过好情绪没有持续多长时间。大家热完咖啡,刚喝下不久,托尔斯泰又念叨起来:

“不知道索菲娅·安德烈耶芙娜现在怎么样了,我可怜她。”

这是托尔斯泰最后的日子里打不开的心结,一直折磨他到失去意识的那一刻。对晚年托尔斯泰伦理道德观念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他无法摆脱良心的谴责。不畏不避,将压在自己肩上的十字架背到最后一步,这是托尔斯泰观念的基石;可他的出走行为,分明就是推卸这个责任。声称托尔斯泰离家出走是寻死,为了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为了释放不死的灵魂,就他25年素怀的愿望来说,持这种观点不无道理。但愿望和现实是两回事,注重伦理的人,不会为一己之私牺牲他人的利益。

从雅斯纳雅·波良纳到夏莫尔金,托尔斯泰还有机会改变初衷、折返家园,但他并没有回心转意,而是不断地催促旅伴,在离家的路上越走越远。当时他已经骑虎难下,内心深处经受的煎熬,只有他自己知道。

托尔斯泰当时的心态,从他写给妻子的三封信上可见一斑。第一封是告别信,他着意强调了离家出走的道德原因:“我已无法忍受这种奢靡的生活,唯望跟别的老人一样,避开尘世纷扰,独自度过余生。”

这封信字里行间渗透着托尔斯泰对妻子的爱惜之情。他写道:“谢谢你48年的忠诚陪伴,并请原谅我的一切过失;如果说你有什么对不起我的地方,我也一并表示谅解。”

这封信情真辞切、扣人心弦。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特点,考虑到有可能公诸世,托尔斯泰在这封信上下了不少功夫,起稿三次,字斟句酌,可谓用心良苦。这封信是托尔斯泰留给妻子的“精神遗产”,她完全可以拿出来向世人展示,借以剖白自己(事实上她也这么做了)。托尔斯泰此信之大旨,无非是撇清妻子与他出走这件事的干系:他只想离开雅斯纳雅·波良纳,而不是要摆脱她;贵族生活与他的世界观背道而驰,他已经过不下去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