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托尔斯泰的弱点(5)

列夫·托尔斯泰大传 作者:巴维尔·巴辛斯基


也许托尔斯泰的心里还暗藏着一段机宜:有这封信充当挡箭牌,索菲娅·安德烈耶芙娜心下稍安,不会再抓住他不放,到处打听他的下落,并做出有伤体面的事。后来得知妻子痛不欲生,几次三番要投湖自尽的消息,加上妻子雪上加霜的来信:“亲爱的列沃奇卡,快点回家来吧!别让我第二次自杀!”—他知道,即便走到天涯海角,他也走不出妻子的阴影。他于是决定敞开胸臆,将第一封信中未予明确表达的意思说出来。

托尔斯泰写于夏莫尔金的第一封回信用词相当尖刻,最后并没有寄出去。“我们现在见面有害无益,这层意思我在第一封信中已经做了明确表达。众所周知,亦如我所想,我见不见你,遑论回不回雅斯纳雅·波良纳,跟你自杀没有任何关系!”

正式发出的信措辞温婉多了:“我理解你悲痛欲绝的心情,我也知道你不会真正跨出那一步。这跟你是否遵从我的意愿、满足我的要求无关,是你淡泊宁静、理智平和的人生观不允许你走极端。没有这些,我们多少年的共同生活就无从谈起。以你目前的状况,我再回到你的身边,这无异于放弃生活。我觉得,我没有权利做出这样的举动。再见,亲爱的索妮娅,上帝保佑你。生命不是笑谈,我们不能肆意践踏;生命的意义,不是用时间的长短来度量的。我们剩下的日子,也许比度过的岁月加在一起还重要;让我们善自珍重,过好余生。”

只为不死在家里,托尔斯泰才选择了出走?如果在托尔斯泰的心目中,对丧失自控能力和大脑意识的荒唐死法的恐惧完全等同于自杀,那他选择走这条路就是合情合理的。

托尔斯泰不想死得这么窝囊,他想在人生的最后一刻,依然保持清醒的头脑。对他来说,这比摆脱贵族生活的藩篱、实现融入大众行列的愿望来得更强烈。

在夏莫尔金,当萨莎问及父亲对抛下妻子不管的行为是否有过歉疚时,托尔斯泰反问道:“在只有一条路可走的情况下,谁会后悔自己的选择?”

托尔斯泰在跟自己的妹妹—夏莫尔金修道院的修女玛利亚聊天时,曾经对自己的行为做过详细解释。当时在场的还有另一个人,玛利亚的女儿,带有列·尼·托尔斯泰外甥女兼亲家双重身份的伊丽莎白·瓦列里亚诺芙娜·奥勃良斯卡娅(列·尼·托尔斯泰的女儿玛莎嫁给了伊·瓦·奥勃良斯卡娅的儿子尼古拉·列昂尼多维奇·奥勃朗斯基)。伊·瓦·奥勃良斯卡娅身后留有一部关于母亲的回忆录,1910年10月29日发生在玛丽亚·尼古拉耶芙娜修道室中的谈话,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他身心两方面经受着怎样的磨难,一眼就看得出来……谈到他最近那次病情发作,他说:‘再有这么一次,我性命不保。就这样死去没有什么不好,因为我没有意识,感觉不到肉体的痛楚。但我想清醒地死去。’

“说到这里,他哭了……妈妈说出了自己对整个事件的看法,她说索菲娅·安德烈耶芙娜也有病。他思忖片刻,说道:‘是的,是这样,但我有什么办法?解决问题是要大气力的,这个我没有,我只能一走了之。现在我想利用这次机会,开启新的生活。’”

托尔斯泰的话一经他人特别是有个人利害关系的亲属转述,难免会变味,需要援引大量资料,用批判的眼光审视比对、探幽析微、去伪存真。即便托尔斯泰本人,也不一定洞观全局、了解事实真相。下面这段话出现在他本人的日记中,记录时间即在10月29日他与妹妹的谈话之后:

“一直在想办法摆脱我和她(索菲娅·安德烈耶芙娜。—作者注)之间的困局,实在又无法可想。无论如何,办法总是有的,但不一定是你想到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