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记者:报纸第一环 (1)

访美记 作者:胡舒立


吉恩和他的妻子简在距威斯康星州欧克莱尔市50英里的一个加油站等我。

这位54岁的欧克莱尔市日报《领袖电讯报》(下称《电讯报》)总编辑高大英俊、风度翩翩,着笔挺的西装,驾驶一辆雪白的流线型轿车。

送我前往的农妇诺玛热情地与我吻别,大声说:“祝你好运!我们还会再见!”

就这样,1987年7月5日,我在威斯康星州阿密里镇一户农民夫妇家度过了美国国庆节之后,又开始了在欧克莱尔《电讯报》的一周实习。这是我在美国报纸的第一次实习。

作为一个记者,我有了一个机会,贴近观察美国记者的工作情形。

美国式“记者梦”

与芝加哥和双子城迥然不同,仅有6万人口的欧克莱尔有着美国小城镇特有的富庶和恬静。几条主街道虽店铺齐全,橱窗诱人,可街上行人稀少。与商业街连接的高速公路外侧,错落着建筑考究、造型各异的私人住宅,几乎每幢房子占地面积都相当大,拥有双车库。这里的人上街购物、吃饭很少锁车,晚上出去散步也少有锁门的。

似乎与小城的格调很相符,英俊潇洒的吉恩同时又是相当寡言的人。我在他家做了两天“房客”,熟了,也问得多了,他才谈起了美国式的“记者梦”——一个让我感兴趣的话题。

吉恩是欧克莱尔本地人。他在本城的大学新闻系毕业,然后到《电讯报》做记者。先在体育部,后来当驻附近一个小镇记者站的记者,以后又相继担任过版面编辑、助理城市编辑和城市编辑。10年前,他曾有机会做了附近小镇一家发行几千份的周报的总编辑,后来又回到《电讯报》当主编,上年又升任了总编辑。吉恩告诉我,《电讯报》现在的发行量为3万多份,算是“中小报”。

“我的经历,还有我的前任富莱德的经历, 和一般的美国式‘记者梦’可太不相同了。”吉恩告诉我,多数美国青年记者的事业追求都是这样的公式:小报记者—中报记者—大报记者—特大报记者。

吉恩年轻时也不例外。

在美国与一些报人有了交往后,我才知道报人们对大报,特别是像《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那样的名牌大报,有一种高山仰止般的心态。如杰克,一位在并不算小的《明尼阿波利斯报》干了几十年的老编辑,提起《纽约时报》便充满崇敬之情:“当然,世上最好的报纸!”《电讯报》一位过去的记者现在在《华盛顿邮报》当政治记者,这本身就是全体《电讯报》人的骄傲。如果闲谈中提及你的一个朋友在《纽约时报》当了记者,人们会赞羡交加:“他肯定是个了不起的人!”

大报,亦即位于大都会的重大舆论机构,意味着显赫的声望;大报,又是大公司,意味着高薪。没有一个青年,不是雄心勃勃;没有一个青年记者,不想当大报记者。这就是美国式的“记者梦”。

当然,这样的梦也绝不是什么难以兑现的白日梦。因为在美国,即使像《圣保罗报》或《明尼阿波利斯报》一级的报纸,也极少录用没有职业报人资历的大学生或研究生。至于《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特大报纸,更是非录用已显露头角的出色记者不可了。美国报界在用人上有一个极明确的通行原则:实践第一。人们并不否认学位特别是名牌新闻学院学历的意义,但那只能使青年人在小报谋职相对容易些;而一个人新闻素质的高低,新闻才能的大小,却非得用实践来证明。因此,纵使多么自恃有才、多么抱负不凡的青年记者,也只能从小报做起来证明自己。要先在像《电讯报》这样的小报取得资历后,再向更大的报纸“进军”。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