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很多人说法国人很高傲,从来不讲英语。我倒是没有特别强烈的感觉,但不可否认的是比起地中海周边的国家,这里少了些亲和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是有道理的,有了对比就会直接感受到。葡萄牙人的热心友善,西班牙人的热情奔放,意大利人的热烈倜傥,德国人的严谨文明,北欧国家的理性慢热。在巴黎,人们的穿衣着装极度讲究,行为举止恰到好处,处处透露着贵族气息。早上出门遇到的陌生人会礼貌地向你问Bonjour(法语"你好"),茫茫人海中与无数人擦肩而过,不记得你的面容,却留下了你的影像。
路人也会自觉地礼让,旅游参观景点的工作人员会尽职地提供服务,但他们像是心中有一把尺子一样,随时把握着距离,绝对不会过于亲密。这种适当的距离感会让人觉得很舒服自在,只是又永远都不会让你觉得自己可以长期留在这里。想起偶尔看过的法国电影,来到这里便会容易理解他们的叙事风格,自顾自地慢慢讲述着自己的法国故事。好像是在生活面前摆了一架摄像机,尽管这种表达方式有些时候会让观影者觉得沉闷,但法国人绝对不会学好莱坞那样使出浑身解数迎合大多数观众的娱乐口味。
如果说巴黎左岸是午后文艺气息十足的咖啡馆,右岸是政商云集上流社会的华丽殿堂,那么蒙马特高地的喧闹和市井气息可以让人不用端着双肩,来一次放松和大喘气。人们喜欢把巴黎的不同区域按等级归类,也许有所谓的道理,大概是太想保护完美两个字,通过这样的划分方式竭力剔除心中的不和谐因素。只是,人们忘记了给完美的外表留有缝隙,为其呼吸和供氧找到出口。个体对完美与不完美之间转换的心理变化之微妙是难以言说的,在看似完美之时,就会无限放大隐匿的瑕疵;在残缺之时又只能尽量包容不完美,极力看到相对美好的一面。就好像身上的伤疤,皮肤光洁如玉时一个痘印就能让人对着镜子烦躁不已,当浑身充斥了太多刀口,自己反会变得不那么介意,甚至尝试欣赏某种特殊的带有惨烈味道的痕迹。
Abbesses地铁站边上有个小花园,巴黎爱墙就在这个地方,几个长椅上坐满了当地居民,像是住宅小区里的小广场一样;可以听见不知从哪儿传来的类似歌剧的音乐,也有自娱自乐的人手舞足蹈着;小型机械娱乐设施的转动声,孩子的叫笑声,贩售甜品的临时摊位,带着鹦鹉表演的艺人,忘记了自己还身在好似不食人间烟火的巴黎。这样的城市,看起来更加立体,更加真实。
如果世界上只能保留一个城市,我会选择巴黎;如果此生只能和一个城市再次重逢,无疑还是选择巴黎。在巴黎你可以什么都不用做,什么都不用想,漫无目的地在街头逛逛,随意挑选个地方坐着发发呆,偶遇一座石桥吹风看看日落,它将毫无察觉地轻易磨碎你的时光。巴黎不仅是一个名词,它有足够神秘的力量,让人望而却步,让人流连忘返。
黑色网格长袜
红唇
睫毛挂起面纱
天鹅丝绒抚摩伞把
夫人
在你的倒影里
丢弃了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