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最美的回忆(1)

春与秋的故事:郁达夫爱情志 作者:许凤才


1922 年7 月中旬,郁达夫结束了十余年的留学生涯,重新回到了他所热爱的祖国。在家乡富阳小住期间,他曾隐晦委婉地向友邻亲朋们探听有关赵莲仙的近况。事隔十余年,知情者已经不是很多了。有人说,辛亥革命之后的第三年,她就随母亲迁居到乡下外祖母家了;又有人说,她七八年前嫁给了一位经商的富家子弟,前不久还在杭州城里看到她;也有人说,她因患产褥风香消玉殒,早已不在人世间……

这些渺无边际、道听途说得来的音讯,没有一件使郁达夫感到快意,反而使其空虚的心灵更加空虚,失意落魄不得志的情思愈发浓烈。有一天,当他漫步在昔日就读的小学堂的门前,遥想当年在这里读书时的生活情景,倏忽间,一位多情貌美的年轻女郎春风满面地向他走来,路过他身边时还向他丢了个含蓄的眼神。见此情景,郁达夫惊奇地大声呼喊道:“莲仙!莲仙!”随后便大步流星地追了上去。

根据这一刹那间出现的幻觉,郁达夫又融进去了和莲仙少年时代的“初恋”经历,很巧妙地构成一篇充满着浪漫“情”和“爱”的小说。

这即是同年11 月25 日发表在《创造季刊》上的《春潮》。

《春潮》中的女主人公秋英,基本上是以莲仙为生活原型的。现实生活中的莲仙家是寡妇孤女,外加一个忠心耿耿的女仆,《春潮》中秋英家中的人员构成也同样是如此;再者,现实生活中莲仙的母亲喜爱栽种花草,院内院外都是些鲜艳夺目的奇花异卉,一年四季都能闻到清新醉人的芳香,《春潮》中秋英的母亲也有这种爱花如命的嗜好——如“她的母亲最爱种花,所以她们的屋前屋后都编着竹篱,种满了些青红的花”。另外,从小说和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相类似的事件也可得到有力的佐证。如现实生活中的莲仙曾经为去杭州考中学的郁达夫洒过依依惜别的泪水,《春潮》中的秋英也同样为去杭州“学生意”的诗礼洒过几行热泪。

秋英呆呆的看他跑回去的影子渐渐儿的小了下去,她的眼睛忽而朦胧起来,诗礼刚讲的“我要上杭州去”的那句话同电光似的闪到她那小小的脑里的时候,她只觉得一种凄凉寂寞的感觉,同潮也似的压上她的心来。

呆呆的立了一会儿,她竟放大了声音,啼哭起来了。

这一句“啼哭”,千种风情、万般柔意也就全包含在里边了。

如果说《春潮》是在现实的基础上略带有虚构和浪漫主义成分的话,那么,1928 年9 月,郁达夫发表在《大众文艺》上的小说《盂兰盆会》,则可谓是地地道道的“写实”主义的杰作了。

盂兰盆会是民间的一个传统祭日,源于宋朝的京城开封,时间是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日,主要意图是祭祀先祖、祈福平安。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其宗教迷信的色彩愈来愈淡,到后来更像是一个纪念季节转换的日子。

郁达夫以“盂兰盆会”作小说之名,其创作起因显然与此有关联。

故事是这样的。

1928 年7 月,富阳城中一年一度的“盂兰盆会”正热闹的时候,郁达夫因事回到了家中。翌日一大早,他就随同母亲去坐落在鹳山半山腰里的圆通庵赶会。正行走间,他瞥见一个怀孕妇人的侧身,看其形态,很像莲仙,询问母亲才知,此妇人就是曾一度令他魂牵梦绕的“初恋”情人赵莲仙。

原来,莲仙在郁达夫离开富阳之后,也曾思念过他一阵子,甚至还多次做过与他结成美满良缘的梦。到后来,她眼见郁达夫由富阳至杭州,再至日本,一别数年杳无音讯,自觉希望渺茫,暗暗痛哭几场之后,咬牙斩断对他的缕缕情丝,二十几岁时,嫁给了一位商人子弟。

听了母亲关于莲仙身世的叙述,郁达夫想起十年前与她在富春江边初次相见的情景,以及每次与她幽会时所产生的幸福和愉快的感觉。

小说《盂兰盆会》就是这些往事回顾的客观记录。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