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曲折的大学生涯

宋家客厅:从钱锺书到张爱玲 作者:宋以朗 著 陈晓勤


我父亲十六岁入读燕京大学。当时班上大概有三四十人,跟父亲较投契的同学有张芝联,他父亲是光华大学的创办者张寿镛。

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京沦陷,燕京大学的校舍被日军占领,全校师生被迫迁到外地。后来,我父亲用笔名林以亮给夏志清《鸡窗集》写了一篇序,即《禀赋·毅力·学问——读夏志清〈鸡窗集〉有感》,就提及“七七事变”的遭遇。当年父亲正在青岛歇夏,华北眼看不保,奉父命赶去上海,谁知却碰上“八一三”。他和张芝联商量,这次是长期抗战,不如到内地大学继续学业,遂决定去南京转汉口,向武汉大学登记借读。谁知战局情势急转直下,到了圣诞节,全校师生开始西迁,对借读生并无特别安排,他们只好回上海租界内的大学借读。

但据我所知,当中过程并不简单。他们首先要逃到重庆,只能住在山洞里,里面的老鼠非常大,环境很恶劣,我父亲亦因此染上肺炎,后患无穷。今天患上肺炎,服用盘尼西林就可以根治,但当时药物缺乏,只能靠土法处理:服用硫黄。现在看来简直不可思议。因为料理不善,我父亲后来一辈子被肺疾缠扰,病根就是这硫黄。

就是这个肺病,害他往后几十年屡次辞职休养。如1952年,他到美国新闻处担任英文书籍翻译,一年后就因疾请辞。又例如他在邵氏工作时,肺部受到感染,不断积脓水,只能在腰部钻孔,插一条胶管引出脓水,但他上班得穿西装,只好把脓水引入一个玻璃瓶里。大家觉得奇怪,怎么他走到哪里都挽着这么一个有胶管的大纸袋呢?他一生中做过多次手术,有一次是割肺结石,那块肺结石顶住肋骨,肋骨刺穿了肺,而肺结石很硬,硬得最后连电动锯都给崩断了。多年来照料他的医生是他的燕京大学同学,叫卢观全。不少资料说我父亲到过美国留学,其实没有。他无法去美国,一个原因是他离不开这位医生,其次是移民到美国要做肺部检查,但他的肺已经坏到这个地步,医生也无法讲出美国人认为是正常的解释,所以我父亲说,这辈子是无望移民美国了。

由于健康欠佳,加上内地生活条件不好,父亲只在国立武汉大学借读了一学期,1938年便到了上海私立光华大学借读三学期。那时光华大学的同学中,有来自中央大学哲学系的夏济安、北京大学中文系的柳存仁等,选的课上教授好而学生少,彼此切磋,乐也融融。同学大都志趣相投,还合力出了一本同人杂志 《文哲》,轮流编辑。

1939年,燕京大学重开,父亲遂返回读书,1940年以荣誉文学学士毕业于西语系。现在有人说他就读的是燕京大学西语系,也有人说是比较文学系,当中关系很乱,我们实在不清楚当时的科系变化情况。他跟我说他是比较文学系,但简历上写了西语系。我认为较准确的说法是,他在西语系念了比较文学专业。1940年他留在母校,担任西语系主任助教,授大一、大二英文和翻译,直到珍珠港事变学校关闭为止。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