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双双任职美国新闻处(1)

宋家客厅:从钱锺书到张爱玲 作者:宋以朗 著 陈晓勤


我父亲很快便找到一份翻译工作。1951年,他到美国新闻处当翻译书籍的主编,当时他们的主管是文化部主任麦卡锡 (Richard M. McCarthy)。麦卡锡毕业于爱荷华大学,主修美国文学,1947至1950年派驻中国,任副领事,后转至美新处服务,在北平亲历解放;1950年至1957年派驻香港,历任资讯官、美新处副处长及处长等职;其后也派驻泰国、中国台湾、越南和美国,多年来跟父亲都有通信。他在2008年去世。

我父亲加入美国新闻处后,便和麦卡锡合作整顿译书部。在任内,他提高稿费五六倍来聘请翻译高手,先后请到夏济安、夏志清、徐诚斌、汤新楣、张爱玲等名家。作为主编,我父亲一方面要联络译者,跟进翻译进度;另一方面,他又和我母亲一起翻译书籍。到了1953年1月30日,父亲写信向麦卡锡请辞,理由是病情恶化,无法工作。我不清楚他当时身体出了什么问题,但据我所知,他身体最大的问题始终都是肺疾。辞职后,他继续和我母亲做翻译工作,尚能维持生活。

我母亲从1951年起就替美国新闻处做翻译。1951年至1955年,她用方馨、杨文静、梅文静等不同的笔名翻译了六本书,分别是《胜利在握——罗斯福夫人回忆录》(1952年)、《苏联的戏剧》和《苏联的音乐》(1952年)、《地球真有趣》(1953年)、《李伯大梦》(这短篇小说收录在《欧文小说选》中,全书由张爱玲、方馨、汤新楣等人共同完成,1954年)、《黛丝·密勒》(亨利·詹姆斯的小说,1955年)。

从1955年开始,她在美国驻香港总领事馆美国新闻处任行政助理,也就是秘书,直到1971年。职责包括:做协调员和办公室经理,整理文书记录和处理行政事务,帮助官员准备官方文件,监督、调配本地制作的电台节目和美国之音提供的节目,处理听众邮件并制定电台节目时间表,跟本地广播电台维持联系,等等。简单来说,她的工作就是管理办公室,以及一切跟电台相关的文件和记录。

上世纪50年代,美新处美国之音的办公室就设在我现在住的山景大楼二楼。他们把储物室改造成录音室,在墙上装隔音板,然后打通一间睡房,中间安装玻璃。录音室里只有麦克风,工程师调校好设备后,广播员就开始在里面读稿。那时我们还住在北角,但房子太旧,几乎成为危楼。我母亲因为在山景大楼上班,知道三楼招租,便赶快把它租下来。我们在1958年夏天搬到这里,当时月租金大概是三百块左右。后来美国之音搬到太子道近喇沙利道,母亲上班依然很方便,我在喇沙书院(是一所男子天主教中学)就读,放学后也常常去找她。

加多利山的房子我们一开始只是租的,因为租金一直不算贵。后来我们能买下这里,其实要“感谢”“文革”。当时国务院辖下的一间中资公司是这房子的业主,他们担心自己早晚被“斗地主”,急着要把名下的房产卖掉。要知道卖一间已经有租客的房子很麻烦,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问我们买不买。1978年,这房子的成交价是十八万九千。这个价钱很划算,因为卖家只想尽快脱手,比市价还低。现在这个价钱听起来简直是天方夜谭,因为楼下一个露天车位现在也叫价四十万了。但当时我父母钱还不够,只好向银行借款,这才买了下来。

父亲的翻译作品大多是自己的选择,而我母亲译的,例如《地理真有趣》之类,实在很难想象是她真觉得有趣的。她翻译这些无非是为了谋生,正如张爱玲在上海时也要翻译牙医的书,到了香港又要译自己不感兴趣的华盛顿·欧文,也是迫于生计。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