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毛泽东长媳刘松林的信(4)

历史的绝笔:名人书信背后的历史侧影 作者:叶永烈


两个多月之后——1987年2月14日——刘松林从北京给我来信:

叶永烈同志:

您好!

到上海时多次打搅您,真不知该怎么说才能表达出我对您的谢意和我内心的不安。你的时间是很宝贵的,但却为我花去了那么多!您的夫人和老母亲对我的热情款待也使我难以忘却。

这次到上海多亏了你,否则我真会一事无成。春节后我还未与政保处联系,我想他们也够忙的,还是往后拖拖再说吧。我同你谈的关于我们在“文革”中,尤其是在上海的遭遇,不知你是否准备用,要用的话,请给我打个招呼(事先)。我已找到美国哈里森·索尔兹伯里著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不知是不是你所说的那部书,你好像告诉我是友谊出版社出的,但这部书是解放军出版社出的。

什么时候到北京来时,请给我来个电话,届时或是我去看你,或是你到我家来。问候你的母亲和夫人。

松林

1987年2月14日

我在收到刘松林的信之后,于1987年2月17日写了回信:

刘松林同志:

2月14日来信收到,谢谢。

照片已冲出,寄上,作个特殊的纪念——回首不堪当年!

关于您的情况,由于我正忙着别的写作,加上觉得还谈得不够细,希望以后有机会再谈一次。如要发表,当然事先请您阅定。

《青春》月刊今年第1期发表了王若望一篇短文,受到批评,波及《青春》丛刊。《蓝苹》一文已付印,临时抽下——虽然此文与王若望毫无关系,但主编怕再出什么差错。最近似乎缓过一口气儿,说改排在第2期。

政保处那里,如需要,我可代您再催问一下。

信中所说的《长征》,就是那部书。

我常去京。春节前本要去京一趟,因我去温州了,未能成行。以后去京,再打电话给您。

问全家好!

叶永烈

1987年2月17日

后来,我多次在北京看望了刘松林。

2008年12月18日,我接到刘松林的电话,告知她和儿子杨小英一起来上海。她邀请我和妻翌日上午10时在上海威海路毛泽东故居见面,出席在那里举行的“毛岸英烈士史料实物陈列馆”开幕仪式。

我和妻如约来到威海路583弄(原公共租界慕尔鸣路甲秀里)。78岁的刘松林戴一顶雪白的羊毛帽子,黑色皮风衣,围一条彩色围巾,显得很精神。

在弄堂里,有一幢二楼二底、砖木结构、坐南朝北的老式石库门房子,建筑面积520平方米。她告诉我,这幢石库门房子中的7号,便是毛泽东故居。

那是1924年2月,毛泽东和夫人杨开慧带着两岁的儿子毛岸英和出生才三个多月的毛岸青落脚在这里,一直住到年底。

毛泽东一生中曾50多次来到上海,其中1927年之前就曾10次到过上海,这里是毛泽东第9次来上海时住的地方,也是携妻带儿住得时间最长的地方。当时正值国共第一次合作,毛泽东除担任中共中央局秘书之外,还担任国民党上海执行部组织部秘书和文书科代理主任。杨开慧除了照料孩子,还在工人夜校讲课。

由于这里也是毛岸英在上海住过的地方,所以“毛岸英烈士史料实物陈列馆”也设在这里。在举行了“毛岸英烈士史料实物陈列馆”开幕式之后,刘松林作为毛岸英的妻子,为陈列馆揭牌。

中午,陈列馆杨继先馆长在静安梅园村宴请刘松林,请我和妻作陪。刘松林拿出数码相机,把存贮卡里的她的第三代的许多照片给我看。这时候,刘松林的脸上漾着幸福的笑容。看得出,她的晚年生活在温暖的家庭之中。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