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五七言诗之发展

中国韵文史 作者:龙榆生


第五章 五七言诗之发展 五七言诗出于汉代之歌谣,久乃脱离音乐,而为文人发抒情感 之重要体制。其起源不可详考,以意测之,其《诗经》与《楚辞》合 流后之自然产物乎? 钟嵘谓:“逮汉李陵,始著五言之 目。" (《诗 品》)而世传苏、李赠答之诗,刘勰已疑之 (说详《文心雕龙· 明 诗》)。至《古诗十九首》,徐陵《玉台新咏》著录其中八首为枚乘 作,李善注《文选》,亦谓“:疑不能明。"近人辩证甚多“,此体之兴, 秘 不在景武之世"(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殆已成定谳矣。 汉乐府如《清商曲》中之《饮马行》《,杂曲》中之《冉冉孤生竹 行》,多用五言,而不详其年代。惟《汉书·五行志》所载成帝时 童谣 : 邪径败良田,谗口乱善人。桂树华不实,黄雀巢其颠。昔 为人所羡,今为人所怜。 足为五言诗产生于西汉时之证。比采而推,则汉乐府中之《清商曲 辞》,未必悉为东汉作品。又《汉书》载永始元延间(成帝时)《尹 赏歌》: 安所求子死? 桓东少年场。生时谅不谨,枯骨复何葬?第五章 五七言诗之发展 《后汉书》载光武时《凉州歌》: 游子常苦贫,力子天所富。宁见乳虎穴,不入冀府寺。 并为不知名之作者所为,而适足证明西汉末年,为五言诗之草创时 代(参看郑振铎《中国文学史》第一册)。其时虽未为文人所采用, 而其体已大行于民间。至东汉则有班固(字孟坚,扶风人 )之《咏 史》,蔡邕(字伯喈,陈留人)之《翠鸟》,秦嘉 (字士会,陇西人)之 《赠妇》,郦炎(字文胜,范阳人)之《见志》,并以五言为诗;而蔡琰 (字文姬,邕女 )没于匈奴,备遭丧乱流离之惨,还国之后,作《悲 愤》以写经历情形,为长五百馀字之叙事诗,语多沉痛。五言诗之 进展,得此女作家.,以下开建安之盛,亦至堪夸耀之事已。 七言诗之起源,旧说谓始于汉武帝时之《柏梁联句》,顾炎武已 驳斥之(说详《 日知录》二一)。汉初好楚声,楚歌多七字为句;如 项羽之《垓下歌》,高祖之《大风歌》,苟去其“兮"字,或易“兮"字为 他字,即成七言诗体;而其演变之迹,可于张衡(字平子,南阳人)之 《四愁》觇之 : 我所思兮在雁门,欲往从之雪纷纷,侧身北望泪沾巾。美 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路远莫致倚增叹,何为怀忧 心烦惋? 至魏文帝之《燕歌行》,则脱尽楚调,而七言诗之体格,乃纯粹独立。 五七言诗之发展,盖以建安之际,为最大枢纽矣。 建安(汉献帝年号)之世,曹氏父子(武帝操字孟德,文帝丕字 2 7上篇 诗歌 子桓)并好文学;而又有孔融(字文举,鲁国人)、陈琳(字孔璋,广 陵人)、王粲(字仲宣,山阳人)、徐斡(字伟长,北海人)、阮璃(字元 瑜,陈留人)、应场(字仲琏球,汝南人 )、刘桢(字公斡,东平人 ),号 称“建安七子",为之辅翼;追随谈谦,饮酒赋诗,相互观摩,而专家 以出。武帝英雄本色,气韵沉雄;文帝婉约风流,稍欠魄力;三曹之 杰,端推陈王(曹植字子建)。七子之中,文帝独称刘桢,谓“其五言 诗妙绝当时"(《魏志》注引丕《与吴质书》),后世遂以桢与陈王并 称,有“曹刘"之目。实则差堪与陈王比肩者,惟一王粲。粲之《七 哀诗》: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 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实开杜甫一派伤乱诗之先路。次则陈琳之《饮马长城窟行》: 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往谓长城吏:“慎莫羁留太原 卒。官作 自有程,举筑谐汝声。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 长城 !”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 作书与内舍“:便嫁莫留住! 善事新姑嫜,时时念我故夫子!" 报书往边地“:君今 出语一何鄙? ……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 脯。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 ! ……" 母仲琏,疑误,当作“德琏"。——校者注第五章 五七言诗之发展 激昂沉痛,亦为唐人新乐府导其先河。至陈王以贵公子见忌于兄 (丕),远徙他乡,郁郁以死。其夫才超绝,而处境不堪,发为诗歌, 缠绵悱恻,其代表作如《赠白马王彪》一首,尤极千回百折,抑掩悲 凉之致。五言诗至此,已渐造极登峰。钟嵘评为“骨气奇高,词彩 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诗品》),不为溢美矣。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