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对历史“理解之同情” 2

1894,悲情李鸿章 作者:祝勇


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之战,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大挫折,也是李鸿章个人遭逢的最大挫折。它是国家的失败,也是李鸿章个人的失败。李鸿章倡导的洋务运动,与光绪皇帝领导的戊戌变法,因甲午战争的惨败和李鸿章的下台而没有得到衔接,大清的改革运动断裂为两截,改革力量的分散又注定了戊戌变法的失败。中国历史自此进入了恶性循环。

在《马关条约》上签字的时候,李鸿章故意把自己的名字连在一起,变得难以辨认,成为一个“肃”字,这足以表达他当时的心情。本书将李鸿章的一生浓缩在这风云激荡的一年里,自然是延续了《辛亥年》的写法。希望这一年的大开大合、冰炭相激,能够催生一个好的文本,也让我们对这个复杂的历史人物多一层了解。

最后需要声明两点:其一,本书无意为李鸿章“翻案”,只是为我们观察历史人物提供一个更加妥当的视角。我的博士生导师刘梦溪先生常说,在评价历史人物的时候,要有宽容之心,抱以“理解之同情”。如果说“同情”李鸿章会遭到某些人的非议,至少“理解”还是应当的吧。理解了李鸿章,我们才能真正地理解那段历史。不知从何时起,国人习惯于以后史来否定前史,似乎唯有如此,方能证明历史的进步,但这样一来,就使前人的努力变得没有意义,而后人的成绩也成了“横空出世”。有如那则吃饼的寓言,有人吃第七张饼时,饱了,便说早知如此就不吃前面六张了。李鸿章是传统中国向现代化转型的第一张饼,没有他,我们或许今天还在饿肚子。其二,本书所做的文章,还远远不够,它只是开始,而不是结束。我希望自己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完成一部对李鸿章和晚近中国进行重新阐述的专著。

最后感谢所有对本书写作提供帮助的朋友们,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学者雷颐先生,《李鸿章全集》编纂者之一的刘申宁先生,将本书内容拍成纪录片的中央电视台导演余乐、张晓敏夫妇,凤凰联动老总、我的老朋友张小波,以及本书的编辑们等。

祝勇

2012年10月29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