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后于社会交际上种种谨慎为妙。余如男女交际,尤当留心。(此事[祥]木能信于适之,而令慈乃不能信,[奈]何也)”。③我们不知道胡适的母亲怎么看韦莲司。但是,1915 年11 月,胡母在收到胡适寄回家的韦莲司照片以后,说了这么一句似乎别有言外之意的话:“韦女士之影,看去似狠有年岁,不知伊究若干年龄?尔从前只说韦夫人生有两女,不知亦有男子否?便中均望说明。”④
① 胡适禀母亲,1911 年1 月30 日,杜春和编,《胡适家书》,17 页。
胡适留学美国七年,在这一段时间里,江冬秀的心情究竟如何,我们可惜完全不得而知。以当时的社会风气来说,尚未出阁的她,自然不可能“不成体统”地“寄语相思”。更不用说识字不多的她,想写信还得请人捉刀呢!唐德刚看过江冬秀用铅笔所写的自传。这是胡适过世以后,江冬秀有一次访美经过纽约时给他看的。他形容江冬秀“不善述文,稿子里也别字连篇,但是那是一篇最纯真、最可爱的朴素文学;也是一篇最值得宝贵的原始的社会史料。”唐德刚特别提到江冬秀述说胡适从回国到娶亲的那一段,他说江冬秀描写得细腻、纯真,让他读起来真如见其人:“我细细咀嚼,真是沾唇润舌,余味无穷。”⑤可惜,江冬秀的自传手稿不知今何在?虽然它可能已被销毁,我们只能希望它仍然存在,更希望的是,胡家的后人会把它以及其他珍贵史料,交由“胡适纪念馆”或其他图书馆保存。
1911 年初,胡适才到美国半年,他母亲把江冬秀接到家里住了两个月。她留心观察,发现江冬秀对“一切家事尚肯留心,足分吾之仔肩,余心甚以为喜。”她于是提议,要择吉把江冬秀正式接到家里,算作“出阁”。这一方面,可以对江家有所交代;二方面,家事也可以得到冬秀之助。胡适回信反对。①与此同时,胡适要求江冬秀放足,家里回信说已经照行。②那年5 月20 日,胡适第一次写信给江冬秀,更进一步地要求她继续读书认字。他说:“前曾于吾母处得见姊所作字,字迹亦娟好可喜。惟似不甚能达意,想是不多读书之过。姊现尚有工夫读书否?甚愿有工夫时,能温习旧日所读之书。如来吾家时,可取聪侄所读之书,温习一二。如有不能明白之处,即令侄辈为一讲解。虽不能有大益,然终胜于不读书,坐令荒疏也。姊以为如何?”③
① 胡适禀母亲,1915 年2 月18 日,杜春和编,《胡适家书》,66-67 页。
② 胡母谕胡适,杏月廿八日(1911 年3 月28 日?)。
③ 耿云志,《胡适年谱》,27 页。
④ 胡母谕胡适,1915 年11 月3 日。
⑤ 唐德刚,《胡适杂忆》,185-186 页。
胡适在写了第一封信给江冬秀以后,显然期望她能回信。他屡次在家书中问起,就是没有结果。等了一年仍旧没有音讯,他不禁写信抱怨:“儿前屡次作书,欲令冬秀勉作一短书寄儿,实非出于好奇之思。不过欲藉此销我客怀,亦可令冬秀知读书识字之要耳,并无他意。冬秀能作,则数行亦可,数字亦可。虽不能佳,亦复何妨。以今日新礼俗论之,冬秀作书寄我,
① 白吉庵,《胡适传》(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90 页。
② 耿云志,《胡适年谱》(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25 页。
③ 胡适致江冬秀,1911 年5 月20 日,杜春和编,《胡适家书》,22 页。
亦不为越礼,何必避嫌也。”① 1913 年1 月,江冬秀终于在胡适“千呼万唤”之下写了第一封信。我们把这封文绉绉的信,与日后江冬秀的亲笔信对比,就可以知道那是由人捉刀代笔的。江冬秀请胡适原谅她忸怩、迟迟不敢覆信,原因是“妹幼年随同胞足入塾读书,不过二三年。程度低微,稍识几字,实不能作书信,以是因循至今。”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