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五、外患“既济”同光宣(1)

掌控大清的帝后权臣 作者:任秋平


“既济”一词源自易经六十四卦中的倒数第二卦,也就是六十三卦:水火既济,寓意盛极将衰。水火相交,水上火下,水势压倒火势,救火大功告成,但终将发生变故……通过三十多年的洋务运动,大清国力得到提升,虽出现“同光中兴”,无奈从老佛爷到王公大臣,奢靡无度,也就应了卦象中的“初吉终乱”。

被史家称为封建社会最后一次回光返照的“同光中兴”,算是水火既济的一个历史片断。尽管短暂,但随着西方经济文化的介入,中国经济却也来了个逆市上扬。咸丰崩逝后,中国便渐渐进入了这个特定时期,也就是长达五十年的慈禧太后时代。这里不讨论慈禧的母爱与才干,但凡拥有几分武则天的睿智刚猛,或者孝庄太后的仁爱沉稳,大清也不会这么快被糟蹋到千疮百孔沉疴以终。虽然同光中兴并非严格意义上的“中兴”,但如果兢兢业业、克勤克俭,至少大清的结局会好看些。虽然皇上这个角色是同治帝载淳和光绪帝载湉来扮演,无奈他们的老娘实在权欲太重,所以权力始终没太放在两个年轻人手里过。

同治作为亲儿子,并没好到哪里去,加上本身也不太争气,大概是咸丰的基因在作怪,读书读到十六岁都没理出个头绪,竟向乃师翁同龢抱怨说,治理国家实在是种苦差。老妈因此以“典学未成”为由,总在拖延皇上的亲政时间,也就不足为奇了。而死后谥号中的“毅皇帝”之“毅”,应该理解为刚愎任性,绝非刚毅果断之毅。

如果江山放在光绪手里,当然会比同治好很多,有可能大清还会延续几十年。虽然变法只是昙花一现,但若早给机会亲政,有“康良”师徒这样的改革圣手支持,加上“戊戌六君子”这样的铁杆儿死党,中国应该会在国际上混出个身份,至少不会像日本和奥匈帝国这样的菜鸟,也来分上一杯“香羹”。

无论皇帝本人如何,同治、光绪两朝,经济毕竟得到些恢复。逐步引进的西方科技,让中国实现了历史上第一次对外开放,尽管这种开放并非出自自愿,但是毕竟感受到了科技的魅力,各种相关资源开始服务于这架老旧不堪的国家机器。尤其工业和人才,可称“既济”中的重要体现。江南制造总局、福建马尾船政、金属冶炼工厂、广东的水陆运输等产业,相继出现在中国。这一时期,中国还拥有了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一支外表强大的海军。

这些闪光点的背后,实质上是一批中兴人才的力量。当然“庚子”赔款为中国间接培养的人才,更为后世文化科技的兴盛打下了良好基础。当时老佛爷的用人绝招儿,就主要体现在对人才的抑扬与平衡上,其中的张之洞不可不提。

“对岸乔林付爨烟,荷花愈少愈堪怜。虽然不是沧桑事,但惜西涯变稻田。”该诗出自同治朝探花、官至军机大臣的洋务派巨擘张之洞之手。晚年寓居京城,其宅第在什刹海前海西畔,面对汇通祠的数百株老树全被砍伐、大片荷花凋零衰败,联想到宦海浮沉,家国无定,不由得感慨万端,有此一叹。最后一句“西涯”为明代首辅大臣李东阳之号,这一带曾是李氏故居,如今已成稻田。

失落、惋惜、无助,都寓于诗中的这抹“沧桑”。在张之洞眼中,多才多谋、不露声色、力除奸恶的李东阳无疑完人,而环顾当朝,狼藉一片、大厦将倾,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洋务经典如卢汉铁路、水陆师学堂、枪炮厂、炼铁厂、织布局、钱柜……全部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旷世巨作,可为什么千呼万唤还是唤不回一个盛世?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