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22年后,我回到学校接任文学系主任。那天面对已经改造为教学楼的学员故居,回望高大巍峨的教学楼和办公楼,我感到肩膀沉重、视野模糊。院首长交给我的任务是光荣而又艰巨的,可是,我能做到吗?这个学校,已经发展成为一所军队综合艺术院校,文学系的功能由单一转向多元,师资结构由野战派转为学院派,学生是前高中生,他们的首要任务是完成规定的学业、拿到学历,老师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受条条框框的限制,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诸如此类的现实问题摆在面前。我,一介武夫,土生土长,半路出家,歪打正着,写小说尚有经验,讲道理捉襟见肘,由我来领导文学系,将向何方,能否到达,这是连我自己都很茫然的事情。
可是,我没有退路,也不能退缩。
那个春节,我去拜访了徐怀中老主任,接着,又走访了吕永泽、黄献国、宋学武、朱向前、张志忠等老师,并多次向前任主任张方、张婷婷、许福芦、刘建华等人请教,从他们那里,我知道了,接下来,我该怎么做。
这几年,我耗费很大精力做了一件事情,就是培养写作。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于文学创作的渴望是强烈的。上任之初,我和系政委陈存松商量了一个题目“我心目中的文学系”,经常组织学生座谈。我接手后的第一届毕业生,11名同学在即将离校之际,表达了一个共同的感受:原来以为文学系是学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可是四年本科读完之后,才发现不是这么回事……只要到部队参加活动,我就尽量走访往届学员,一个学生直言不讳地说,在单位,我们不好意思说我们是文学系的毕业生,因为我们没有学会创作,没有发表过文学作品。
这些话,让我非常纠结,也敦促我坚定了一个信念。
从2013年开始,系里想了很多招,在优化现有课程的基础上,大兴课外创作之风。依托本系老师,借助院外作家、任职班学员、文学期刊的编辑等资源,组成松散型的导师队伍,软硬兼施,由少渐多,把学生拖进文学创作的状态,先后在《解放军文艺》《解放军报》《人民文学》以专辑、专版、专刊等形式发表作品,还出版了一部长篇小说。全系老师悉数参与国家广电总局“青年编剧扶持计划”和“强军梦”征文等活动,指导学生写作,不仅强化了创作意识,也营造了文学氛围。
今年上半年,我特意设计了一个中篇小说《好一朵茉莉花》,人物形象半明半暗,情节结构时续时断,意在鼓励学生重写、改写、续写、补写,作为教学的有益补充和创作的有效训练。我把想法同创作教研室主任张志强老师说了,一拍即合,然后由他把电子版发给在校学生,大家纷纷响应,仅仅一个暑假,就完成了15篇再生作品。东方出版社对这个创意很感兴趣,主动要求合作,出版了师生作品合集《好一朵茉莉花》,封底印了这么两句话:小说之树开放的小说之花,作家之手托举的作家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