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推荐序:口齿留香——韩良露和李渔的“闲情偶寄”(2)

不敢不乐 作者:韩良露 朱全斌


她不是冬烘式的大学历史教授,没有闭锁在假知识的井底,她不负责历史解读的虚假理论脉络,她津津有味地说那大火牛排的滋味,仿佛十分惋叹锡耶纳人的文明里少了这一项丰富有生命力的“品味”。

朋友都知道良露热衷占星术,迷恋神祕主义,迷恋古老巫的文化里丰富的心灵世界。她的确像古代的巫,出神的时候,说起话来不容易停。我一旁观察,常觉得有异灵附身,有时说着说着她忽然戛然而止,仿佛那灵走了,她就像泄了气,不想用人间的肉身说话,一下子安静下来。

她常常让我想起远古在龟甲牛骨上镌刻卜辞的“巫”,留下历史上刻骨铭心的吉凶。

人类在漫长演化的文明中,或许有许多不同感知的能力,我常常想像神农尝百草的年代,把每一种植物放在口中品尝,甜、甘、酸、辛、辣、苦、涩、呛——现代社会语书里愈来愈扁平无感的字,原来是一根一根草、一片一片叶子放在口腔里慢慢咀嚼出的滋味。那样丰富多变的味觉层次,语言文字其实是不够用的。没有味觉,不懂品味,文字语言也都干巴巴,贫乏而无趣味。

现代学校教育依赖文字,好诡辩,美其名叫做“逻辑”、“理性”、“思维”,最后狭窄到只剩口舌狡辩。复杂人生一律简化,只剩下是非题和选择题,非黑即白。不知道视觉系统里光是“白”,视网膜上就可以归纳出至少四百种变化,甜白、象牙白、月白、珍珠白、米白、银白、粉白……与感觉系统有关的味觉、嗅觉、触觉、听觉,和视网膜一样,充满丰富的层次,我们可以单凭嗅觉辨认一万多种的记忆,这些都被现代教育排斥在青年成长的门外了。学校教育,是非与选择,简化了人复杂的感知能力,把人当机器,是非选择做得愈好,愈像机器,感觉系统愈是呆滞贫乏。现代学校教育因此出产一批一批无感觉、无趣味、无生命活力、面目可憎褊狭的知识分子,除了分数,一无所有,自命不凡,贫血冷酷,见之如见骷髅,令人恐惧。

良露的文字是有温度的,如同李渔,相隔三百年,他们如知己,良露有闲情,李渔也有闲情,他们大概都鄙视借口没有“闲情”而把生活搞得一塌糊涂的知识分子吧。

知识贫乏到没有闲情,17世纪的李渔已经在警告,到了21世纪,良露再次提醒,没有闲情把生活搞好,文明将大打折扣。如果物质生活极为贫乏,连一小块可以眺望城市的露台都没有,何来文明?不知季节冷暖,听不见风声雨声,看不见门前月光(闲),嗅闻不到草花日光之香,冷暖无心,不关痛痒,要空洞虚假的精神生活何用?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