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李渔,读韩良露,都常常有淡淡一笑的快乐。
良露在这本书里转引了李渔说明代康海(对山)的一段故事。康海建造房子正对北邙山,一眼看去都是坟冢,客人来他家,看了不舒服,说了一句“对此景,何以为乐?”
每天看坟墓,怎么会快乐。
康海回答说:“对此景,乃令人不敢不乐。”
李渔很赞赏康海“不敢不乐”的生命哲学,死亡当前,不敢不乐,良露也很赞赏李渔“不敢不乐”的闲情,很仔细记录下李渔教人如何四季行乐的方法。
李渔是经历过明代灭亡的,满洲人入关统治,下剃发令,留发不留头,许多人真为此死了。按照儒家的忠孝,李渔也是应该要殉国的,但他活下来了,剃了发,留了辫子,做了清帝国国民,“不敢不乐”,因此很认真吃好东西,写他的《闲情偶寄》。
李渔做过明朝人,明朝亡了,该死没有死,不敢不乐,他就在清帝国的统治下写他的《闲情偶寄》,告诉你笋要怎么吃,每年没命攒钱,等候十月吃蟹,带着一个小戏班流浪大江南北,到处演自己新编的戏。
我初识韩良露是在20世纪末了,是真正威权时代的尾巴,台湾禁忌很多,欧洲好一点的电影都在禁忌之列,良露那时二十岁上下吧,就带着一批好电影,四处放给大家看,许多那一代青年思想的启蒙并不在学校,而是在像良露的地下电影放映室。我常想,她真像李渔,李渔有时被人批评玩世不恭,他的剧本里许多情爱戏,男欢女爱,感官缠绵,不输波多野结衣,但是作为朝代更迭的文人大都该知道文字狱的白色恐怖,李渔不谈家国兴亡,不上当,他带大家认识如何吃喝玩乐,他的玩世不恭,或许大有深意。死亡就在前面,他就大胆说:不敢不乐。
我喜欢良露谈父亲的故乡江苏海安(毗邻李渔家乡如皋),说江浙人如何嗜吃细致河鲜,用慢火炖萝卜丝鲫鱼汤,像一曲昆腔,清淡婉转细嫩。但她也喜爱赞赏母系(外婆)来自台南的大火干煎赤鲸海鱼的热烈焦香。她的身体里,有江浙的细致温婉,也有台南的狂野热烈,有河流的委婉,也有大海的澎湃。像李渔,像良露,或许才能开始在自己身上救赎回真正的人性价值吧。我这样阅读李渔,也这样阅读良露。
二○一五年八月二十八日中元节写于温哥华旅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