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故事总是这样开始:“从前……”(2)

苏北少年“堂吉诃德” 作者:毕飞宇


所以,我们可以将这部有趣的关于作者往事的纪实性作品看成作家的成长叙事,当然也可以看作一部教育叙事。不过,这么看首先取决于我们怎么理解教育。教育其实是很宽泛的,并不是我们所狭隘理解的那唯一的学校教育。如果按照这种狭隘的理解,那么毕飞宇这部作品中的许多叙述都称不上是知识,起码不是有用的知识,遑论教育?但教育就是在我们不以为是教育的地方发生了,而且,它对一个人成长的作用可能远远大于学校,重于老师,多于书本。也许,我们的一些家长会从飞宇的这部书中获得许多启示,并由此调整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方针。我记得俄国思想家洛扎诺夫就曾经武断地认为家庭是最好的学校。他认为家庭能影响孩子的人生观,能给孩子爱和自由,能让孩子认知什么是生活,而这比知识,比考学生要重要得多。洛扎诺夫觉得人的成长最重要的是如何做人,而“只有家庭,也唯有家庭才能培养儿童最重要的文化品质,教给儿童最高尚、最基本的东西”,这些东西是“有规律的、宗教性的,且富有诗意的东西”。“个人正是通过家庭、进而通过社会同整个人类融为一体并感悟生与死的奥秘。”他这样比较家庭与学校:“家庭唯一能给孩子的是使之健康成长,使之有信仰,使之处事认真,这就是给孩子工具,就像给旅行者手杖一样。如果家庭能做到这一切,就让学校给孩子其他次要的知识吧。”仔细想想,还真的有道理。毕飞宇也许没有认真地去盘点他的家庭,也没有刻意回忆他的长辈是如何教育他的,他又从他们那儿学到了多少,但他写了他的少年生活,这种生活是以家庭为核心的一种延展。由家庭,他开始走进村庄,慢慢地小心地拓展着他的生活半径,这样的拓展如同积墨法一样不断渲染出一种氛围,这种氛围在潜移默化中给了一个孩子基本的人生意识,他的好奇,他的怀疑,他对生活的兴趣,他对劳动的理解和参与……这其实都是我们生活必须遵循的精神。即使说到知识,也很难说哪种更有用,是学校课本中那些有体系的知识,还是日常生活中散漫的经验。从根本上说,学习的目的肯定是为了生活,起码是要养成运用知识的意识,如果一个人不能“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很难说他的语文学好了。如果他不习惯在市场上与人讨价还价,那也不能说他具备了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同样,我们还有“化学生活”、“生物生活”,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学会和拥有的。想一想,在这样一个有毒的世界,这样的生活自觉有多重要。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