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波尔多大学以及其他高校和学生们交流时,我发现不少大师的名字已经无人知晓了。甚至连电影专业的学生都没有看过布努埃尔、布列松或小津安二郎的任何一部影片。他们顶多看过约翰·福特或是比利·怀尔德的一两部片子,知道六七部希区柯克的经典之作,会向《公民凯恩》屈膝致敬,对星战系列烂熟于心,有时还会来上这么一句:“我不喜欢黑白片。”这句话显示出他们无可救药的庸俗。本书列出的一百部影片中有六十部都是黑白片,另有三部既用了黑白胶片又用了彩色胶片。如果你想了解电影的历史、想真正爱上电影,就一定要了解为什么黑白电影的效果不但不比彩色电影差,而且可以比彩色电影更加丰富。
我逐渐发现,对于许多电影爱好者乃至最狂热的电影爱好者而言,早期经典电影仍然是一片尚未开发的领域。作为一家日报的影评人,我不想一辈子只把眼光放在当代影坛。1997年我拜访了当时在《芝加哥太阳日报》担任编辑的奈杰尔·韦德(Nigel Wade),向他提出开设一个双周专栏,以较长的篇幅回顾过去的经典老片。他表示了支持。作为一个编辑而言这是很难得的,因为绝大多数美国电影期刊都把重点放在名人花絮、票房纪录等迎合底层需求的栏目上。从此以后,我每隔一周就会重温一部老片,而读者的反应令人鼓舞。我收到过资深电影爱好者寄来的信件和电子邮件,与其他影评人展开过辩论;一位大学校董事会成员和一位来自麦迪逊市的少年都向我发誓要看遍我列出的每一部影片;图书馆媒体项目则以折扣价向大众提供这些电影的DVD影碟。
与当代大片相比,经典老片很难受到注意,这与电影协会纷纷衰亡有直接关系。在家庭影院兴起之前,所有的高校、大多数公共图书馆和社区中心都设有电影协会,这些协会常常放映优秀的16毫米胶片电影,而且收费相当低廉。我就是在伊利诺伊大学的两个电影俱乐部里获得了最初的启蒙,在那里我看到了许多原本不会主动去看的片子。就在大学的教室里,我第一次观看了《生之欲》、《四百下》、《马耳他之鹰》和《摇摆乐时代》,当时我对这些影片的背景几乎一无所知,只知道门票仅售二十五美分,而且看完之后大家会聚在学生会里,一边喝咖啡一边谈论刚刚看过的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