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马可·波罗》 后记(1)

马可·波罗 作者:劳伦斯·贝尔格林


尽管《马可·波罗游记》中记录的许多内容都非常翔实,但没有人把马可当作史学家,人们还是习惯称他为“百万先生”。1392年,《马可·波罗游记》的佛罗伦萨译者阿马利奥·伯纳贵斯说,威尼斯人马可之所以写下自己的故事“纯粹是为了打发时间,排解内心的寂寥”。此外,他还提醒读者,“书中涉及的内容都是些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所以在我看来,即便不是马可在杜撰,也可能只是些奇闻逸事而已”。

伯纳贵斯的理由也不无道理。马可的合作者鲁斯蒂谦曾信手篡改了几个有关基督教的奇闻,理由是他认为杜撰的故事会比反映真相更令人振奋。在《马可·波罗游记》的创作过程中,尽管纯粹的文学加工的内容并不多,但读者对马可的真实经历仍有所怀疑。伯纳贵斯最后还说:“也许马可讲述的经历都是真实的,但我本人并不认同。世界各国出现了很多不同版本的《马可·波罗游记》,我翻译它纯粹是觉得好玩,绝不是因为我相信它的真实性。”

这种事听上去也不是不可能的,因为另外一部由约翰·曼德维尔爵士编写的与《马可·波罗游记》相仿的作品,便是用虚构出来的各种虚假故事和骗人的神话冒充事实的作品集。约翰爵士用法文写成的这部《游记》最早出现在1356年,因此有人称他为“英国的马可·波罗”。与马可不同的是,这位出身赫特福德郡骑士家庭的爵士,恐怕连自己藏书丰富的贵族图书馆都没离开过。但他自称于1322年(也有人说是1332年)启程去了圣地,后来又到过印度、波斯和中国,最后于1356年(或1366年)结束旅行返回家中。他还声称,教皇在看过他的游记报告后,认为他所记录的一切属实。而事实上,约翰只是把从别处收集来的各种故事进行了巧妙的编辑,这些故事取自包括普林尼、希罗多德这样一些史学家的作品以及有关亚历山大大帝的各种传奇和神话故事,甚至其中还包括了连马可都不能确定其真实性的祭司王约翰的故事。除此而外,约翰还吸收了一些不太知名的作家的作品,如:阿尔贝特·艾克斯、威廉·的黎波里、奥多里克·波尔代诺内、文森特·博韦。后来,曼德维尔的作品还被其他一些一心想编出自己历史巨著的人剽窃盗用。

曼德维尔虚构出来的《游记》在中世纪晚期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成为一部广受欢迎的作品,15世纪的时候,曼德维尔作品的印刷量是波罗游记的五倍以上。在长达两百多年的时间里,这两部游记同时被归为旅行当中的奇闻逸事类作品。到了18世纪早期,当人们再次评价曼德维尔的作品时,终于发现了其中的问题,认为该书纯粹是“骗人的”。

与曼德维尔杜撰故事的做法有所不同,马可坚持自己所说的每一个字都是事实,当然其中也融入了一些带有主观和臆想甚至神话的成分,他之所以这么做,为的是将故事烘托得更具说服力。如果马可仅以事实为依据,那么他的故事也会和之前的文人遗留下来的作品一样索然无味。马可的故事虽有夸张,但绝不是杜撰,他希望甚至可以说要求读者相信自己说的每一句话。这种想法给他的创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因为他必须证明自己所说的都是事实,并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读者。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