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在这种情形下,曹禺无法拒绝地接受了领导上交下来的任务,即创作一部知识分子思想改造题材的剧本《明朗的天》。开始他以为这是一个自己比较熟悉的题材,可以按照以往的习惯来写戏,首先在脑子里出现的是一两个人物,一两个场面,一两个情节,甚至是一两句台词,然后再逐步地形成整个结构章法、故事脉络和主要想告诉观众的内涵。可是,动起手来发现这次大不一样了,题材是事先规定好的,主题也是事先规定好的,编剧只不过是根据这些意图和要求,去选择人物,设计情节,编写台词而已。老实说,他是用了心,出了力的。他先拿出三个月的时间,到北京协和医学院参加教师的思想改造运动。他广泛地与教授、专家、学者交朋友,满满记下了20多个小本子素材,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已经达到了心理疲惫的程度。然而,他写得很累、很苦、很难,一种生疏难懂感和力不从心感随之而来,尽管这样,演出时连续三个月都是观众爆满,还在第一届全国话剧观摩演出会中获得了创作一等奖。事后,曹禺说:“我写《明朗的天》时觉得很难写,很吃力。你要知道,当时我也是‘未改造好的知识分子’喽。那么,我写别的知识分子怎么改造好了,实在是琢磨不透彻。有人说凌士湘和尤晓峰(剧中主要和重要的人物——引者)的思想转变都没有写好,写得不深刻。你想,连我自己都没有体验过这样一个思想转变的过程,要想写得深刻,那怎么能行呢!……尽管当时我很吃力,但仍然是很想适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是硬着头皮去写的,现在看来,是相当被动的,我那时也说不清楚是怎样一种味道。总之,是没有琢磨出道道来,对这个戏还没有琢磨很透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