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节 洞窟艺术(2)

世界艺术史(第一卷):艺术发轫 作者:艾黎·福尔


迄今为止,有一点是肯定的,即旧石器时代的艺术属于一种已经有久远历史的文明,因为文明注定要生存在一定的环境里。古代艺术家试图通过表现环境的面貌,在精神中反映这个环境的规律。因此,任何文明,无论它多么高超,除此之外,既无其他动机,亦无其他目的。追逐驯鹿的猎人不仅仅是最聪明的人,而且是第一批文明人,他们不但掌握了火,而且掌握了艺术。总之,我们愈是沿着地理线索深入到洞穴文明中,这个从中央山脉延伸到比利牛斯山脉的文明,愈显示出它是一个协调的整体。深刻的协调性表现在古老的传统里和已经礼仪化的风俗里。而文明进化的动力则受强大的人类社会规律的支配。随着对古代文化层遗迹的发掘,年代愈近,工具愈先进,而艺术的发展则从最简单的制造,发展到维泽尔和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走过一条充满必然联系的道路,也就是说,艺术从对物的质朴的模仿发展到因袭的表现。首先,雕刻把物的各个侧面都表现出来,好像雕刻品就是物的第二真实存在。然后是浅浮雕,浮雕越来越浅,而后变成刻画,最后是大型传统壁画,物终于被投射成像,画在石壁上。

佩里戈尔洞窟壁画年代不详,法国

南部阿杰尔的塔西里岩画年代不详,阿尔及利亚

以上的论述足以否定通常的比较。猎杀驯鹿的古代猎人不是当代尚处原始状态的人,例如生活在北极的原始部落和赤道的原始人,更不是儿童。古代人留给我们的作品比大部分因纽特人的作品,比澳大利亚土著居民的所有作品,尤其比儿童作品要高超得多。现代原始人在智力发展上根本没有达到古代人的水平。至于儿童,他们创作不出任何足以流传下来的东西,他们在沙地上或者在活页纸上留下第一道线条,但那不过是在游戏中偶尔为之。在坚硬的物质上,用另一种坚硬物质把意识里的形象印下来,儿童既没有这种欲望和耐心,也没有发自内心深处的需要。詹姆斯·胥黎曾正确指出,儿童只限于用象征手法表现自然,在每一次作画时,都变换表意符号,满足于创造一系列彼此缺乏联系的符号。他们既不关心形象之间的关系和比例,也不关心他们匆忙罗列的物的性质。他们不研究物性,甚至,那东西就在眼前,他们也不屑一顾。很可能,儿童只是受模仿意识的影响才作画,因为他们见过作画,见过画面形象。他们知道东西有可能留下形象。如果他们的本性还没有被泛滥成灾、团团围绕、因循守旧的造型语言所歪曲,他们便会在作画前自然而然地用黏土塑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