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瑾上欺武宗,下乱朝纲,排斥忠臣,并且还安插自己的心腹掌管重要职位。正德元年(1506年)十月,给事中7戴铣、御史薄彦徽共同上书弹劾刘瑾,请求留用刘健和谢迁,“皇上新政,宜亲君子,远小人。不宜轻斥大臣,任用阉寺。”
刘瑾知悉之后,向武宗进献谗言,说戴铣等人所述乃一派胡言,并将他们全部打入大牢。
戴铣,字宝之,江西婺源人。薄彦徽,字舜美,山西阳曲人。二人同为弘治九年(1496年)进士,并且都是豪放忠直之士。
王阳明当时担任兵部武选清吏司主事。看到戴铣和薄彦徽等人被打入大牢,他义愤难平,于正德元年十一月,向皇帝上书一封,题为《乞侑言官去权奸以彰圣德疏》,试图将二人救出。全文如下:
臣闻君仁则臣直。大舜之所以圣,以能隐恶而扬善也。
臣迩者窃见陛下以南京户科给事中戴铣等上言时事,特敕锦衣卫差官校拿解赴京。臣不知所言之当理与否,意其间必有触冒忌讳,上干雷霆之怒者。
但铣等职居谏司,以言为责。其言而善,自宜嘉纳施行。如其未善,亦宜包容隐覆,以开忠谠之路。乃今赫然下令,远事拘囚,在陛下之心,不过少示惩创,使其后日不敢轻率妄有论列,非果有意怒绝之也。下民无知,妄生疑惧,臣切惜之!
今在廷之臣,莫不以此举为非宜,然而莫敢为陛下言者,岂其无忧国爱君之心哉?惧陛下复以罪铣等者罪之,则非惟无补于国事,而徒足以增陛下之过举耳。然则自是而后,虽有上关宗社危疑不制之事,陛下孰从而闻之?
陛下聪明超绝,苟念及此,宁不寒心!况今天时冻冱,万一差去官校督束过严,铣等在道或致失所,遂填沟壑,使陛下有杀谏臣之名,兴群臣纷纷之议,其时陛下必将追咎左右莫有言者,则既晚矣。伏愿陛下追收前旨,使铣等仍旧供职。扩大公无我之仁,明改过不吝之勇。圣德昭布远迩,人民胥悦,岂不休哉!
王阳明在奏折中,入情入理地劝说武宗放掉戴铣等人,还劝他广开言路。他在题目中用了“去权奸”一词,没有涉及弹劾刘瑾的词句。尽管如此,刘瑾看到这封奏折之后还是大怒。他票拟圣旨,将王阳明打入大牢,杖责四十,还令亲信亲自监督。行刑者加力杖责王阳明,致使王阳明在中途一度昏死过去。此后,王阳明又被贬谪到贵州龙场驿,担任驿丞。
王阳明离开京城时,父亲龙山公还在礼部侍郎任上,也在京城。听闻王阳明被贬谪到龙场的消息后,龙山公非常高兴,对他人说:“吾子得为忠臣,垂名青史,吾愿足矣!”
但是对王阳明来说,因为要远别父亲,不能在父亲身边尽孝,所以悲愤异常。离别之际,王阳明给好友汪抑之写了三首诗,题为《答汪抑之三首》(《王文成公全书》卷十九),其中写道:“子有昆弟居,而我远亲侧。回思菽水欢,羡子何由得!”
正德元年十二月,王阳明被打入大牢,是在牢中过的新年。在此期间,王阳明写了《狱中诗十四首》,但留世的仅有八首。通过这些诗歌,也可以想象得出王阳明在严寒的大牢中过得多么凄惨。《狱中诗十四首》的第一首为《不寐》:
天寒岁云暮,冰雪关河迥。
幽室魍魉生,不寐知夜永。
惊风起林木,骤若波浪汹。
我心良匪石,讵为戚欣动。
滔滔眼前事,逝者去相踵。
崖穷犹可陟,水深犹可泳。
焉知非日月,胡为乱予衷。
深谷自逶迤,烟霞日悠永。
匡时在贤达,归哉盍耕垅!
开头四句表现了狱中的严寒。接下来,王阳明用“我心良匪石,讵为戚欣动”两句诗,表达了自己不为奸党所动的态度。
“滔滔眼前事,逝者去相踵”表现的是国家崩溃的情形。“焉知非日月,胡为乱予衷”则叙述了面对国家崩溃,上天见而不救,自己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但无能为力的复杂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