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上海双年展”与“首届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1)

中国当代艺术史:2000—2010 作者:吕澎


从1990年代中期开始在中国批评家和艺术家之间不断讨论的“国际接轨”问题,在有二十多位中国当代艺术家参加的20世纪最后一届“威尼斯双年展”(1999)这一事件中似乎有了结论性的回答。尽管中国当代艺术家早于1993年就参加了威尼斯双年展,不过,由史泽曼(Harald Szeemann,1933—2005)策划的本届展览在国内当代艺术圈子里仍然获得了影响,原因之一是,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之前已经成为乌利? 希克(Uli Sigg,1946— )这类更早关心中国当代艺术的西方人收藏的对象。与1993年的那一次相比,艺术家的兴奋不再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对于大多数艺术家来说,国际展览既是自己的艺术得到证明的充分凭据,也是获得国际销售机会的平台。参加这种国际性的展览,在1990年代初意味着“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欣喜,可是到了1990年代末,这种欣喜则已经转化为一种见惯不惊的例行演出。同时,这种“国际接轨”始终受到批评家的质疑,这类越来越频繁发生的“国际接轨”被认为更多的是西方标准的结果,参加了这次展览的上海艺术家周铁海(1966— )有一个哑剧脚本(以后他将其拍摄出来),对中国1990年代的艺术家的状态作了有趣的报告,在这个短片里,艺术家嘲讽了中国艺术家对国际策展人的那种可笑的依赖。

“国际接轨”的进程的确以一种超乎寻常的速度在加快。2000年的第三届上海双年展的策展人之一清水敏男干脆用“沧海桑田”来表述上海或中国的变化,他将上海放在了国际化的都市“东京、纽约、香港、巴黎、伦敦、法兰克福、曼谷、马尼拉、新加坡、台北、首尔”这样一个水平线上。他很明确地说:“今天的上海已经完全跟世界性的网络连接了。在这个城市举办第三届上海双年展,邀请世界各地的当代艺术家,标志着上海的巨大变化。这次展览可以说是上海变化理所当然的成果。”

第三届上海双年展于2000年11月在上海美术馆里举办,展览的公告表明:“经文化部批准,由上海美术馆主办、上海有线电视台协办的2000上海双年展将于2000年11月6日-2001年1月6日在上海美术馆举行,并被定为第二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主要展览项目之一。”显然,上海双年展作为一个政府项目已经确定无疑。然而,在政府美术馆里举办有装置艺术、录像艺术、摄影艺术、媒体艺术作品参加的展览,这意味着无论这个国家的艺术制度有无改变,而事实上为更为自由的艺术开启了空间。这个展览的国际化不仅仅体现在有亚洲、澳洲、欧洲、非洲、美洲18个国家和地区的67名艺术家(中国36名,外国31名)参加,更重要的是,“本届双年展尝试按照国际通行的由策划人推选艺术家的方式,成立了策划人小组,负责推选参展艺术家及其作品,并最终由双年展艺术委员会审定通过”。这个由不同国家的策展人组成的策展人小组开启了上海双年展的未来策展制度,也为其他城市的美术馆提供了操作提示。

这届上海双年展的主题是“上海精神”。策展人侯瀚如(1963— )为此也写了一篇可以看成是展览主题阐释的文章《从海上到上海—— 一种特殊的现代性》。他试图将这次展览放在一个超越性的层面上,他强调了“双年展”应该“从全球视野的高度,观察和判断当代艺术在特定地区的发展状态并对其实验的、创造差异性的方面加以鼓励”。由于侯瀚如文章通篇充满着全球化问题和期望目标,因而不太关注涉及作为中国大陆的一个城市所具有的特殊制度背景,结果,“上海精神”成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一个假设的对象。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