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春与秋 (1)

香国奇才吕碧城 作者:林杉


季节的嬗变永远是一杯醉人的醇酿。一场湿漉漉的春雨降临,一阵软绵绵的秋风刮过,总是镀亮着同一种颜色,或鹅黄,或金黄,那金属的质感总是传递着富贵与平和的天籁。

春天的黄是那样稚嫩,稚嫩得很容易被太阳的光化掉;秋天的黄又是那样凝重,凝重得很容易被秋风吹灭。然而,它却是生长着的颜色,有生命的颜色,给吕碧城涂抹着每一个发光的日子。

当春天的脚步刚刚来临,吕碧城、张默君等沪上知识界名媛,便踏上了去苏州邓尉探梅之路。

去之前,吕碧城致函苏州镇守使朱琛甫,请求为这次踏访护行:

琛甫节使裨侍:乙卯夏,邂逅于津浦车中,接席衔杯,饫聆伟论,别后人事倥偬,久阔音尘。比闻坐镇东南,大树威名,挟吴苑春声而遐播,引瞻旌斾,无任钦迟。兹有恳者,鄙人拟于日内偕诸女伴探梅邓尉,同行者约四五人,皆女学界知名之士。惟于该处途径生疏,弱质旅行,尤虞险阻,倘荷饬人护送,纫感何极。夙审明公儒雅,用敢乞庇帡幪。如蒙俯允,春风一舸,当直指香雪海而耒也。专此,祇颂勲祺。

一封短函,写得从容不迫,文辞斐然,深深打动了这位镇守大员。船到苏州,朱琛甫亲到码头迎接并盛情款待。翌日特备轿与草鞋,在兵士们护拥下,浩浩荡荡,一路向邓尉山而来。

吕碧城与神州女校校长张默君同庚,二人诗才俱佳。张是湖南湘乡人,原名昭汉,早年在金陵阳城学堂教书,后进上海务本女学,读书期间加入了同盟会,辛亥革命后发起成立神州妇女协会,并创办《神州日报》和神州女校。来之前两人商定,每人写诗十首,以志这次邓尉之行。与她们一起来的还有,曾在苏州《大汉日报》当过编辑,如今在上海创办广东小学的陈鸿璧和席佩兰女士。陈熟谙英文,翻译过不少欧美小说,她对吕碧城和张默君说:“二位的诗写好后,翻译由小妹承担,并负责向沪上外文杂志举荐。”

吕碧城说:“有你助兴,我和默君一定写出诗来。”

邓尉山是太湖东岸的一个半岛,在苏州城西南七十里的吴县光福里,又名光福山。西汉末年,辅佐刘秀光复汉室的太傅高密侯邓禹晚年在这里隐居,故而得名。

刚刚进入邓尉山区,吕碧城就被一座高约几十丈的红色山峰震撼了,它刀削一样壁立,殷红如血,有着一种坚毅的肃穆。又绕过几个小村庄,一片毛竹林拔地而起,绿得灼目,小庙在竹林中摇曳,隐约着出家人悠闲自得的意境。这一红一绿,灼热与冷艳让吕碧城过犹难忘,为之怦然心动。

他们在“司徒庙”坐下来休息。

庙祝告诉吕碧城,《后汉书?邓禹传》记载,邓禹字仲华,生于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南阳新野人,曾劝刘秀“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他十三岁即通文善武,二十四岁官至大司徒,屡建奇功,是刘秀旗下“中兴二十八将”之首,虽高官显爵,却“深执忠孝”,晚年隐居在邓尉山中。院内有四棵古木苍天的汉柏,传说当年为邓禹亲手所植,分别唤作“清、奇、古、怪”,真是“吴中一绝”,经历了一千九百余年的风雨。

在庙祝引领下,她们还看了明代《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塔刻石,塔体由一部金刚经组成,字小如豆,是一件佛教的艺术珍品。吕碧城被这经典迷住了,不住地拍手称奇。

她们在茶室品茗之后,谢过庙祝,向对面的吾家山继续赶路。

刚刚进入山坞,梅花如一片素洁的雪原,兀然向她们涌来,那山那树立刻点亮了吕碧城的眼睛。于是《邓尉探梅十首》的第一首便从她口中吟出:

玉龙喷雪破苍烟,蹑人来雨后天。

不惜风霜劳远道,珮环同礼九嶷仙。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