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人口政策(5)

后人口转变迎来新改革机遇 作者:田雪原


另一处也是大家所熟知的,即"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孔子从"仁"的思想出发,通过"近者说,远者来",达到人口庶众的目的。孟子将其发扬光大,在"天时"、"地利"、"人和"成功三条件中,视"人和"为最重要的条件。他结合战国时期土地大片荒芜的实际,解释说:土地广而人口少,常常有被吞并的危险;通过施仁政吸引"民归",士归则可聚集人才,农归则可开垦土地,商归则可带来市井繁荣,"人和"是一个国家国力强盛最重要的条件和标志。孟子的"人和"思想也有很大影响,他阐述的实现"人和"的某些独到见解,至今仍被人们所称道、传颂和应用着。

这一时期反对的思想家也有。如法家韩非在《五蠹》中说:"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妇女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虽倍赏罚而不免于乱。"似乎"货财寡"、"供养薄"和"乱",皆由"人民众"而生。无奈这种反对声音为孤家寡人,在以众民主义为中流砥柱的历史长河中,仅仅是偶然泛起的几个旋涡而已。

孔孟庶众、重男轻女的人口思想之所以传承下来,并且枝繁叶茂地发展起来,得益于两次大的机遇--西汉董仲舒的"独尊儒术"和宋朝程朱理学规范。西汉武帝(前140~前87)继位后,经过较长时间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获得很大发展,国防巩固,国力强盛。但是地方诸侯王公割据势力强大,地主商人兼并农民土地严重,边境匈奴进犯骚扰不断,迫切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在这种情况下,董仲舒提出:现行的诸子百家学说观念不同,影响政令的统一和国家的强大,需要用推崇君、臣、父、子之礼,维护皇权和大一统思想的儒家学说取而代之,用官只选取儒学之人。汉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立儒学为官学,只讲授《诗》、《书》、《易》、《礼》、《春秋》五部经典,将主张清虚自守的道家黄老学说等一律排斥在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成为古代中国的正统思想。从此,确立了儒家的正统地位,人口思想自然包括其中。另一次机遇,是宋朝程朱理学规范。一般认为,北宋周敦颐开创理学,他的弟子程颢、程颐加以发扬光大,二程是理学的奠基者。他们从永恒不变的"理"或"天理"出发解释万物,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按照一定的"理"运行和发展的,君臣父子就是通行于社会的"天下之定理",是永远不可改变的。南宋朱熹(1130~1200)集北宋以来各派理学成果之大成,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理学体系。他认为,天、地和人间一切事物的变动和发展,都是由先天存在、一成不变的"天理"支配的,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去人欲,顺天理"。树起"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一般指仁、义、礼、智、信)等"天理"道德标杆。像"三纲五常"以及其后的"三从四德"(三从: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等封建道德伦理规范,具有一种无形的、舆论的、社会的约束力,不仅对后来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而且对人口数量、性别结构、教育素质、人口政策取向等的影响,也是相当深远的。

经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程朱理学规范的儒家学说,成为封建社会居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