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及其重大议题,对尼克松而言,正是领导人展现能力的场域,他为这一刻摩拳擦掌已久。担任副总统期间,尼克松频频出访,次数远超过历届副总统。60年代,在他仍是一介平民、尚未参选总统之前,尼克松就持续不辍地周游世界,与当地领袖会面,对美国外交官吹胡子瞪眼睛,仿佛他仍担任公职一般。有位在香港曾接待过尼克松的低级外交官员记得,尼克松“有无比的智识和好奇心”。尼克松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掏空我的脑袋,以及任何我所能告诉他有关中国的事物”。日后在尼克松政府主管东亚事务的助理国务卿马歇尔·格林(Marshall Green),1967年在印度尼西亚与尼克松会晤时曾有过一席长谈,尼克松还录下对话内容以供未来参考。“在我任职雅加达四年间,所有来访的权威人士之中,他是我印象中最熟悉外交事务的人。”游历各国和无数次的提问与对话,使尼克松成为克林顿之前对外交政策最为游刃有余的总统。他和许多国家元首与外交部长也都有私人交情。
尼克松往往被外界视为现实主义者,总是冷静盘算良方美策,在危机四伏、风云诡谲的时局中促进美国的利益。事实上,尼克松经常被拿来与19世纪英国伟大的政治家巴麦尊爵士(Lord Palmerston)相提并论,而后者的言论至今仍被现实主义者奉为圭臬:“我们没有永远的盟友,也没有永久的敌人,唯有利益是永恒的。”尼克松在1970年提交给国会的报告中解释,政府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在于促进美国的利益。“外交政策愈是基于我国与其他国家利益的现实评量,我们在世界上所扮演的角色就愈有效率。我们不会卷入世界的纠纷,因为我们有所承诺。我们有所承诺,因为我们是世界的一分子。我们的利益决定我们的承诺,这个顺序不能颠倒。”尼克松中国行刚宣布不久,他对白宫的幕僚说,强权国家总是在追求他们的国家利益,“否则他们就会被懂得追求国家利益的强权耍着玩”。利益是可以吻合一致的,明智的政治人物要能认清这个道理,随时准备协商谈判。
尼克松选了三位他仰慕的前任总统肖像悬挂在白宫的阁员会议室。无论在战争期间或承平时代,艾森豪威尔都是一位杰出的领袖,他备受美国人的爱戴,这是尼克松望尘莫及的。老罗斯福是个战士,他不屈不挠、勇敢卓绝。尼克松时常赞叹地引述老罗斯福名言中那个面孔沾满血污、一脸疲惫的战士为典范:“他做事时全力以赴,他知道什么是热情奔放,什么是忠心耿耿,他把自己奉献给可贵的事业,在最好的情况下,他知道终将取得最大成就的胜利;在最坏的情况下,假使他失败了,至少他知道他失败得很英勇。”(尼克松在他的辞职演说中就引述了老罗斯福这段话。)其中尤以民主党总统威尔逊最令尼克松心仪。威尔逊不仅才智过人,还是个“身体力行的思考家”。在尼克松眼里,威尔逊同样致力于追求世界和平。“因为世人渴望和平,各国领袖畏惧战争,所以时局头一回站在和平这一边。”这段引言虽然出自尼克松的就职演说,但威尔逊也很可能说出这段话。尼克松在白宫挑选了一张威尔逊用过的办公桌。但如同尼克松其他的表态,这次表态又弄混了。日后证实,这张办公桌原属另一位威尔逊所有——亨利·威尔逊(Henry Wilson)。鞋匠出身的他,是尤利西斯·格兰特(Ulysses S.Grant,任期从1869至1877年)总统的副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