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诠释|
这个卦象:上为艮,表示山;下为坎,表示水。在山脚下涌出一泓清泉,就像一个孩子纯真无邪、懵懂无知的心灵。人在这样的阶段就是“蒙”,这时去上学叫作“发蒙”,这时的老师就是启蒙老师。所以圣人在这个卦就是讲教育问题,他提出几个观点:
一是,学习从模仿开始。要给孩子一个学习的榜样,或者范式。身教很重要,看传记很有意义。学习书画之类的都从临摹开始。要让孩子知道什么是不能做的,比如不能碰热水壶之类的,进而要强调法制和道德教育,保障他们以后有足够的自我保护的安全意识。另外,初学不可急于求进,当夯实基础。
二是,家庭教育是重要的,要有爱的氛围。而且,树立孝悌、齐家等家庭伦理观是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是,要培养孩子的事业心和工作技能,特别是男孩子,要明白有事业才可能有好的家庭和婚姻,要鼓励他们赚钱,不应急于婚恋。
四是,学习要与实践相结合,要针对具体问题和困难。另一方面,人生不断面对困难,恰是学习之契机。儒家强调“困知勉行”,就是这个道理。
五是,大人不失赤子之心,一个人应当永远保持一颗孩子般的好奇心、求知心。
六是,谋略教育。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那些阴招,咱不用,但不能不知道。江湖险恶,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另外,孩子不打不成材,该打就得打。禅宗的“棒喝”常令人茅塞顿开。
圣人还认为,在人生各种情境之中,教与学无处不在。站在教的角度,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要好为人师,总想着给别人指点,除非人家来请教,不要把自己卖得太贱;二是,教学要点到为止,要启发,要让对方自己进入思考的状态,不要填鸭式的,那样被教的人就有惰性了,不思考了,所得就打折扣了。
最后,圣人总结,教育的目的在于“果行育德”:行有果,帮助人做成事;德成育,帮助人立起一个德来。不过,孔子讲过一句话,“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对于多数青年来讲,德不是问题,行才是问题。或者说,培育品德的意义在于引导行动不跑偏。
卦象中的那泓泉水,看上去柔弱、渺小,毫不起眼,但世界上任何大江大河的源头莫不是如此。人生的源头也是如此,再伟大的人物,都从牙牙学语、蹒跚学步的婴儿,一点点长大。而人生的差距却常常从开始的一刻就决定了,决定性的因素是什么?是行动力!
一个年轻人去跟中年人、老年人竞争,学识、经验、人脉、财富、资源等等都没法比,可我们看历史上,绝大多数的人物,在很年轻时就崛起了。西楚霸王项羽扫平天下,死时不过三十一岁,而打败他的是号称带兵多多益善的韩信,当时不过三十岁!清末民初的那些学术大师,如梁启超、胡适等人,二十出头就已经引领潮流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是在二十多岁时就成型了。那么,那些年轻人的胜出,优势在哪里?在于行动力。初生牛犊不怕虎,无知者无畏,没有老家伙们那么多条条框框和瞻前顾后,敢想敢干,一下子就超越了、胜出了!
事业都是干出来的,真理也是实践中得来的。《史记》讲,“断而敢行,神鬼避之”。你只要敢干,神鬼都不敢挡你的路,不行的也能行。
日本人为什么推崇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就是因为,王阳明所强调的就是知也是行、行也是行,力行实践,干!干!干!
培养出有行动力的人,就是成功的教育。如果你现在就开始行动,就大可不必再呆在书桌前。
年轻人,行动吧!如果人生注定要经历几次失败,那么,让这些失败在我们年轻时都到来吧。这时,我们有充足的的时间和精力去反败为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