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以礼治国—万民称颂的贤相晏子 (1)

历代名臣升迁路 作者:刘盼盼


在中国古代,信奉儒家思想的治理者在治理国家的时候也大多都是以礼为根本思想的。因为儒家思想一直都认为礼的作用在于区分上下贵贱尊卑,维持等级制度,孝亲尊君,进而稳定社会秩序,加强君主专制,所以中国历代的统治者、政治思想家均将礼视为治国安邦的根本指导原则。礼体现了中国古代民族的心理状态与思维方式,而且因为礼为仁义忠信之体现与外化,所以礼本身也就成为了一种标准。诚如近代学人章太炎先生在其所著《检论》中言:

“礼者,法度之通名,大别则官制、刑法、仪式是也。”礼不仅具有道德教化的作用,而且具有法律意义,人们的行为违礼即被视为触刑。

礼是一种在中国流传已久的一种社会现象,商代甲骨卜辞中就有“礼”字。《说文解字》曰:“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它既是远古时代人们祭神求福的一种仪式,也是中国最早的行为规范体系。关于礼的观念以及学说也影响着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调整着人与人、人与天地宇宙之间的关系。圣人以礼治国的基础是了解人情、提倡仁义、明利去患,在这个基础上让人内心平和、社会和谐统一,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可见,礼不仅是管理中的第一步,也是极其重要的一步。

翻阅千古史册,最终能够在人们心中留下一个美名的名臣将相,也大都是以礼作为为人处世之根本的。正如《论语》种所言:“不学礼,无以立。“只有以礼待人,才能够让他人从内心深处对你产生敬佩之感。比如爱国忧民、敢于直谏,能够在诸侯和百姓中都享有极高声誉的晏子,除了其博闻强识、善于辞令的优点之外,还有十分重要的因素就是其主张以礼治国、重礼爱民、提倡节俭,减轻人民负担,反对严刑峻法,并曾力谏齐景公轻赋省刑,所以在当时就有“仁人”之称,并被传颂千古。

晏婴字仲,谥平,经常被称为平仲,也称晏子,夷维(今山东莱州)人。他生于奴隶制瓦解和封建制出现的时期,是春秋后期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历任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的卿相,辅政长达50余年。晏子虽然个子不高,其貌不扬,但其一生以生活节俭,谦恭下士著称。当任期间,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都对睿智、爱民的晏子颇为信任。他不仅是春秋时期的人才之一,更是那个时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齐灵公二十六年,晏弱病死,晏婴继任为上大夫。晏子强调“德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一向主张以礼治国,以礼治民等思想,并突出表现在爱民的主张上。儒家“仁政爱民”的学说也是晏子施政的中心内容,他还非常推崇管仲的“欲修改以平时于天下”必须“始于爱民”。他经常劝解君主:“国君对于平民不能‘夺其财而饥之,劳其力而疲之,常致其苦而严听其狱,痛诛其罪’;应该体察平民的痛苦,‘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要‘散百官之财,施之民’。”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