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四、“坐”以调呼吸(2)

元气禅:和尚为什么不生病 作者:玄侑宗久 桦岛胜德


在现在的生活环境里,我们不必负重前行,也不必步行更远的路,更没有为防止敌人袭击而在紧张状态中坐睡的需要。越来越少的家长会为“正襟危坐”的事儿而在孩子们面前喋喋不休了。我们每一个人都被要求提供更加完备的“方便”。大多数人都过上了“方便”乃至“奢华”的日子。祖上留下千百年,宁死不肯砍伐的森林,迅速(伐倒一棵参天大树只需五分钟)变成了每双不足一分钱的“一次性筷子”。人类似乎实现了生物界所谓的“独胜”,可以目空一切了。

于是,我们的智慧脑取得了飞跃发展,并乐此不疲,进而完全忽略了负责呼吸、姿势的“动物脑”默默无言的恩泽。

不知“正襟危坐”为何怪物

在今天小学生健康检查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罹患“小胖墩”、骨质弱、侧弯等被熟视无睹的症状患儿,令我们吃惊之余,深深感慨。而在他们日常稀松的坐姿里,我们又看到,小小胸口、腹部都受到挤压,而脊背则弓成一团,且多动,丝毫安静不下来。在活动中,他们的体重交替着压在一侧的屁股上,却无法“站如松,坐如钟,形如风”。那万般无奈的动作,仿佛在跟脊椎闹别扭。

那么,正确的坐姿该是怎样的?

大概已经没人能准确地教给我们了。所以,我们只能接受日常生活的熏陶。不幸的是,日常生活也少有规矩,所以,千人千面。

但在旧时候,却有这样的教育,且认为“跪坐”——如日本人目前所保持的“正坐”——姿势最为标准:双膝跪下,脚后跟朝外摊开,大脚趾相衔对或相叠,形成一个菱形的“温柔凹陷区”,屁股就安置在其上。脊椎垂直挺立,而腰部以外的所有部位完全放松,不着一点压力。这就像一个衣架挂起很多衣服一样。“衣架”是脊椎,需要正直、坚韧;“衣服”是上、中、下三焦所有“挂件”,如五脏六腑皮肤等等。双膝盖之间,可以空开一个拳头大小的距离。

“正坐”这个最传统的坐法,如今,在持之最完美的日本,也在流失,年轻一代已越发不在意了。

实际上,他们不是不在意,而是做不到。现代人的脚后跟已不能朝外摊开了,所以,没有一个合适的“温柔凹陷区”来收容屁股了。

再一个问题,是膝关节、踝关节已经僵硬,腰身无法挺直,腰椎已经僵硬。又因为我们很少长时间坐着,所以,无法掌握正确的坐法。

正确的坐法,永远都是一种通过自主微调,在不断缓和脊椎紧张同时,保持坐姿的方法,其中,也隐含着“坐有坐相”的修养问题。

然而,人们已不知这“坐有坐相”或“正襟危坐”是什么“怪物”了。

呼吸“肌制”的锤炼

长时间维持一个坐姿,需要一种在身体“微细运动”过程中保持架构安稳的定力。

外部看起来,此时似乎是静止着,而其实,内部肌肉体系——“肌制”,却暗流涌动,在不断重复着一张一弛的“微细运动”。

每一刹那,都有四万八千种“变动”。

人的生命力,在大多数时候,都是依靠这种“微细运动”来保持和谐的。

于是,主管姿势的“动物脑”的发达程度与脊椎的柔韧状态,就成为核心“软件”和“硬件”的成熟标志。欠乏其中任何一点,生命力都将无法维持。换言之,无论跪坐还是坐在椅子上,或是蹲在哪里,只要是长时间维持某个姿势,就需要“动物脑”的完全运作和脊椎的“柔韧”支持,也包括坚持呼吸一途。

呼吸,作为一种生命常态,在上一章专门讲过,要点在于“熟练运作”上焦、中焦、下焦呼吸。那么,这个“熟练运作”的决定要素是什么?就是脊椎柔韧度的表现程度。当然,背后还有“动物脑”的无意识调度。

三焦呼吸与各脏器的“密相呼应”,同时,也与保持身体重心落点、重力平衡乃至维持一种姿势的“肌肉运作”保持着更加密切的“连带”。就是说,我们在呼吸的时候,无论上焦、中焦,还是下焦呼吸,都必须首先催动其所相应部位的脏器、腹肌、脊椎运动。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