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苦雨凄风周作人 2

百年滄桑話翰林 作者:邸永君


2.文学巨匠

1901年秋,周作人入南京水师学堂,用“周作人”之名实自此始。1906年,赴日本留学,与胞兄鲁迅一起编译《域外小说集》,后入东京政法大学、立教大学文科学习。在日期间,娶日本女子羽田信子为妻。1911年夏回国后,先后任浙江省教育司视学、绍兴教育会会长、浙江省第五中学英文教员。1917年春,任北京大学文科教授兼国史编纂处纂辑员。 

“五四”时期,周作人与鲁迅并肩携手,其嗅如兰。他参与发起文学研究会,曾任新潮社主任编辑,主持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作为《新青年》主要撰稿人,是新文化运动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起草《文学研究会宣言》,并撰写《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思想革命》等重要理论文章,明确提出“文学革命上,文字改革是第一步,思想改革是第二步,却比第一步更为重要”(《谈虎集·思想革命》);积极提倡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纪录研究”的“人的文学”(《艺术与生活·人的文学》)和“记载世间普通男女的悲欢成败”的“平民文学”(《艺术与生活·平民文学》),反对“违反人性”的“古代礼法”、传统“习惯制度”,以及歌颂“才子佳人”,宣扬“迷信”、“黑幕”、“色情狂”、“奴隶”哲学的“非人的文学”(《艺术与生活·人的文学》)。与此同时,他还以极大的热情介绍俄国、日本、希腊文学以及波兰、匈牙利等被压迫民族的文学,并用自己的散文和新诗创作了以《小河》为代表的一系列新作品,显示出对文学革命之热情。与同时代诸多寻求出路的先行者一样,他的社会思想和文学观念庞杂而多变,他曾谈道:“托尔斯泰的无我爱与尼采的超人,共产主义与善种学,耶佛孔老的教训与科学的例证,我都一样的喜欢尊重,却又不能调和统一起来,造成一条可以行的大路。”(《雨天的书·山中杂信》)但综观其在“五四”时期的表现,个人主义和人道主义在其心灵深处占据着主导地位。他正是以此作为思想武器,投入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并且在理论倡导与创作实践两个方面,对中国的文学界和思想界都有着较大影响。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